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关注民生
投稿

贵州192万“新市民”拥抱新生活

2023-11-01 11:09:55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949个集中安置点,46.5万套住房,192万“新市民”……过去“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山里人从最偏远、最贫穷的村庄走出来,生活、观念、思维为之一新。

对比过去的吃穿住行,搬迁群众无比珍惜如今的生活。“新邻居团结一心,一定要把新家园建设好。”居住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的搬迁群众王福翠说。

村民变市民,新家如老家

192万人从农村老家搬迁入住到城市新家,如何让人们长期稳得住、融入新生活,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必答的“搬迁第一题”。贵州在安置点坚持“搬迁群众做主、党员干部带头”原则,推行“十联户”治理模式,从搬迁群众中选出联户长。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安置了近3万名搬迁群众。53岁的搬迁户黄正文善于和邻居打交道,被大家推选为联户长。“邻居有什么困难,我都会及时了解,自己处理不了就向社区反映。”黄正文说。在黄正文看来,联户长的作用在于把大家团结起来:一方面,大部分矛盾纠纷都可以调解,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大家逐步融入新社区,依然像农村邻里那样,互相有个照应。贵州搬迁安置点注重基层党建,除了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还强化“社区干部来自搬迁群众”的理念,让搬迁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在黔西南州晴隆县腾龙街道五田社区,38岁的何丽蓉曾经是该县鸡场镇一名村民小组长。2019年搬入五田社区之后,她被推举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有38名党员,为了更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党员微信群。搬迁群众有困难,党员微信群可以第一时间组织力量为大家服务。”何丽蓉说。铜仁市碧江区正光街道正光社区居民田仁河,2019年从沿河县土地坳镇干洞沟村搬出来,现在是社区支委委员。“过去我在老家是村支部书记,现在到了新的地方,我还想为邻里乡亲做点服务工作。”他说。“老田相当可以,快60岁的人了,一天还到处跑。我们有什么难处就向他反映,他能帮就立马帮,处理不了的就向上级给我们争取。”同是从沿河县搬迁到正光社区的李欧说。

1f90ce3865c8028118c09e5f7d927a0b.jpg

柏杨林街道的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孩子们在参加活动 刘续 摄

有了好条件,更要靠实干

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安置点调研发现,就业创业扶持是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的重中之重。

搬迁住进晴隆县三宝街道新塘社区的杨碧芬,自小擅长苗族服饰制作,现在居家制作苗族套装。“社区给我们提供了一台缝纫机,还培训怎么用。”杨碧芬说,一套苗族套装可以卖到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价格,她今年已经卖出了3套。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现有约1.38万劳动力,除了有组织劳务输出外,柏杨林街道一方面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帮助弱劳动力群众就业,另一方面引进民族服饰、藤编、电子加工等企业,以租金减免、就业补贴等形式吸引其建立帮扶车间,带动更多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为了提升就业者技能,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司还成立就业帮扶车间。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铜兴街道响塘龙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保洁、月嫂、烹饪等“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确保一户一就业。像这样的就业帮扶车间,在贵州有近千个。

搬迁群众苦干创业也有“利好加持”。晴隆县腾龙街道将安置点中75栋搬迁房地下车库用于发展食用菌。腾龙街道办副主任董天兴说,部分没有停放车辆的车库,探索打造“微菌园”基地,一家公司提供菌棒、保价回收鲜菇,符合创业条件的搬迁户免费领取菌棒,放到地下车库种植、管护。

2022年底,腾龙街道五田社区搬迁群众杨应祥从公司领取了4万个菌棒,通过精心管护,经历大约4个月的生长周期,他的平菇卖了3.2万元,收益可观。

在铜仁市丹都街道旺家社区,搬迁户许平的手工艺品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在政策扶持下,去年4月我带着社区一群姐妹开办了公司,开发了花束、挂件等30多种手工艺品,线上线下都在销售。”许平说。

da0f811892f8e67f6d4c5f40bc9a4b0a.jpg

搬迁群众在一家服装生产车间工作 胡攀学 摄

家庭比教育,读书赢未来

教育医疗等民生事务,搬迁群众最为关切。与曾经居住的高山、大山、深山、穷山、石山相比,如今城镇化安置的居住环境,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条件俨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在铜仁市碧江区正光街道,目前有3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搬迁群众子女上学无忧。

在铜仁市丹都街道龙生社区的“四点半课堂”,每天下午4点半一到,小朋友们就蜂拥而至,安静的楼道顿时热闹起来。“小孩子在这里做作业更积极,老人也方便看管。”搬迁群众庹珍妮说,放学后功课有人辅导,真是帮了家长的大忙。

半月谈记者走过的安置点,“农村娃儿念不进去书”“农村人读书有啥用”这样的观念逐渐消失,搬迁群众比的是“谁家娃娃成绩好、谁家娃娃考大学”。

有的搬迁群众,过去为了多挣钱夫妻两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后来逐渐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纷纷选择返乡就近务工。无论如何,夫妻两人总得留一个陪在娃娃身边。

早上7点的闹铃声,“拉响”了印江县兴民社区搬迁户胡素艳忙碌的一天。她起床后给孩子们穿衣、洗漱、做早餐,然后将两个儿子送到幼儿园。下午5点钟,胡素艳掐着时间到学校接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她给两个孩子安排好绘画、练字作业,然后进入厨房做晚饭。

胡素艳说:“一天下来,肯定是累,但看到孩子有这样好的读书条件,心里一下又有劲了。现在辛苦上班,就是希望孩子能把书读好,他们是家庭的未来,争取比我们有出息。”(半月谈记者:汪军 李凡)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news/9400.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