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 > 文化快讯
投稿

中国人的精神

2020-12-13 07:57:53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世界新闻网(赵永忠)讯::从孔夫子的“天下为公”到胡耀邦的“利归天下”!

一、《春秋大义》:辜鸿铭笔下的“中国人的精神”

关于“中国人的精神”,各种解读汗牛充栋。我这里想说的是辜鸿铭(1857—1928)关于“中国人的精神”的解读。

辜鸿铭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后归国曾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一度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辜鸿铭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李大钊也曾说:“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5b6e71b8c40ac98b9005a3579c4edfb1.jpg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辜鸿铭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en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gentle,温文尔雅),“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辜鸿铭还用毛笔来喻示所谓中国人心灵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智慧:“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容易精确,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

辜鸿铭甚至联系到当时欧洲陷于“一战”炮火的残酷现实,指出这场战争的道德根源正在于不讲礼义而崇信强权。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义并重的“良民宗教”介绍给欧洲,以图从文化上劝导欧洲人制止这场战争,从而“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并为战后文明的重建提供一把“钥匙”。也就是说,辜鸿铭试图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野蛮的”西方文明,也正因为如此,他将《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命名为“春秋大义”。

在辜鸿铭看来,孔子的宗教思想就集中反映在他晚年的这部《春秋》著作中。也正是在《春秋》一书中,孔子让中国人拥有了一个真正国家观念,孔学为国家奠定了一个真实的、合理的、永久的、绝对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正是为了赋予中国人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而创立了儒教。……简言之,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即在于他给了中国人一个被称为“国教”的“社会宗教”。

二、“天下为公”:孔夫子“宗教思想”的核心理念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即所谓的“德治”或“礼治”;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学而知之”,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学而优则仕”,强调“学以致用”,做到“经邦济世” 。

孔子晚年着手编写《春秋》,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据说孔子当年修订《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这就是后儒所称道的“微言大义”,或曰“春秋大义”。《孟子》评论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宗教思想”的核心,也即他所说的“君子之道”,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关于“天下为公”的阐释之中。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孟子继承与弘扬,并将其衍生到治国理政之中。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以“仁政”为核心内容的王道学说。孟子的治国理念与为政之道体现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文章中,对后世起到了“归宗”与“警世”的作用。

2014年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还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强调:“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1ab946f3458fd6900a6ca36a93a017d3.jpg

三、“利归天下”:胡耀邦伟大人生所展现的时代精神

毛泽东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如果说,孔夫子作为至圣先师毕其一生倡导“天下为公”,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着“至公天下”死而后已,那么,胡耀邦则用其光辉的一生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

胡耀邦(1915—1989),字国光,湖南浏阳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1981年6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

2015年11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胡耀邦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结了胡耀邦同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卓越贡献,强调胡耀邦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开创建立了不朽功勋。

习近平指出,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他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写了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生。

胡耀邦做官刚正廉洁,两袖清风;胡耀邦理政,思想解放,秉持真理;胡耀邦为人,嫉恶如仇,大义凛然;胡耀邦处事,心在人民,利归天下。

说到“心在人民 利归天下”,还得回顾一件往事,提及一幅对联——

1959年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检查工作,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大殿停留时看到大殿门两旁有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对联为清同治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所作。胡耀邦朗朗吟诵,沉思片刻,遂口改赋一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可以这样说,“心在人民 利归天下”就是胡耀邦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这样说,胡耀邦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的最优秀楷模。

现如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正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国际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样一个历史性关头,我们弘扬孔子儒学“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更加怀念“心在人民 利归天下”的胡耀邦。

我们今天怀念胡耀邦,就是要学习他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我们今天怀念胡耀邦,就是要学习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把握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我们今天怀念胡耀邦,就是要学习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以严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更好地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

209e54f0fbd544b8fb7ec310996f5aaa.jpg

我们今天怀念胡耀邦,就是要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就是要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上,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文稿:熊思远 赵永忠)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wenhua/1905.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