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 > 文化快讯
投稿

走进夜校生活,又火啦

2024-02-22 10:50:47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新华鲜报|夜校,走过百年悄然焕新

如今,夜校又火了。

4000余名青年参与,江苏多地500余场青年夜校课堂爆满;9门课程上线就被抢完,武汉首期公益青年夜校启动就“破圈”;382门课程被65万网友关注,去年秋天成绩亮眼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2月27日又将发布新年春季课程……“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正成为中国式夜生活的一张名片。

夜校不是新事物。诞生于工业革命,它意在解决工学矛盾,是职工提高自身技能的晚间学校。早在20世纪20年代,各地早期党组织创办工人夜校,从提高工人文化程度着手,进而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五六十年代的识字算术、生产技术,到七八十年代的理发裁剪、专业教育,再到世纪之交的微机电脑、多门外语……夜校,让历届年轻人知识换代、工作升级。

走过百年,今天这波夜校不再与传统工作绑定。8小时之外,生活更精彩。半小时前还在办公室跟甲方谈判的郭怡然,现身于北京一家夜校的书法课堂。她不想被一种气质束缚,说“夜校可以去‘班味儿’”。

785e273afa80ed8a3f1c951c36217289.jpg

1月11日,学员在济南市图书馆创办的市民夜校学习烧箔技艺。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既有为兴趣买单的声乐、书法、油画,也有为生活添色的咖啡拉花、蛋糕烘焙、刺绣簪花、vlog制作,还有纯粹释放压力的泰拳、散打……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夜校”,各地课程花样翻新,老式夜校的“刚需”属性已经改换。用兴趣打开“社恐”局面,社交场景上新。凭借共同爱好,在夜校可以分分钟“破冰”结交新朋友。原本内向的小土近期从上海市民夜校的茶道课结业。这一天,她把闺蜜同学亲了个遍,彼此约定“不能停止见面”。

从“社恐”到“社牛”,只差了几节课的距离。“和我一起学架子鼓的有个夕阳红乐团的老奶奶,七八十岁了!她经常会带乐队的歌来让老师扒谱。那些歌根本没有拍子可言,老师快‘疯’了!我们一起捋。”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职员小李说。只要爱好合拍,年龄不是界限,代沟也不是问题。兴趣是群体的分类器。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青年讲师范叶超表示,夜校提供专门场地和专业设备,为相同兴趣爱好的都市人群开辟了一个社交空间,促进新的趣缘群体生成。“线上兴趣社群再热闹,也无法替代线下互动的情感满足,人们依然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有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59703b621597d082db64b4cea6017910.jpg

”1月10日,在武汉市汉阳区四新街道梅林都汇社区二楼共享自习室,课程教师汪阔林(左一)在指导学员弹奏尤克里里。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享有生活主动权,夜校里有大市场。

谁说上班只能在白天?“有的年轻人把创办夜校作为自主创业的渠道;有的希望能借夜校学习提升自己,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夜校让就业场景“扩列”。

一些教培机构也开始转型。中公教育旗下品牌近期推出夜校课堂,丰富这一市场。“夜校项目希望能够帮助年轻人培养技能、促进多样就业。”相关业务负责人梁蕾说。“500元买10节课,很实惠!”“长大了,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上班后时间宝贵,我希望能学出成果。”

“同样是玩,在夜校,一群人玩更有趣!”“自学心态在‘特别厉害’和‘特别菜’之间反复横跳,在夜校可以摆正。”……走进夜校的人们,理由多种多样。这些“小心思”里,潜藏着夜校的大市场。文化沁润生活,夜校给非遗雅文化打开“任意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是世界级非遗,但日常饮茶还是差点文化味。“通过夜校,茶道现在真的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小土说。

“文脉传承不仅需要把前人的创造精心守护好,也要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北京一家开设非遗课程的夜校机构负责人说,课程一上线就被抢空,“好像大家铆足了劲儿,都想当回‘非遗传承人’”。

abc135adf4cb654ea827a8588ee41efe.jpg

北京市某夜校机构开设的非遗课程。(受访者供图)

相较于对非遗走马观花的旅游参观,夜校课程让更多人有机会增进了解、上手体验。“苏州到处是文化,大家耳濡目染;夜校想让学员体验古今、感受到心。”发起这轮苏州大学夜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缪世林说,包含昆曲、制香、古琴等非遗项目在内,第二期夜校本周起陆续开课。静下来、沉进去,非遗才真正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现在已达60%左右,更多人已能够进入高校完成学业。”储朝晖说,我们距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已更近一步。“现在的夜校变得轻松化,讲授的更多是休闲实践的技能,是对生活的拓宽、对选择的追求、对幸福的感悟。”

“无用”有大用。推开夜校这扇窗,可以看见未来的社会生活。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被一间间夜晚课堂的通明灯火照亮外形。(新华社记者:李欢、魏冠宇)

7a540370650bc9389af0d39baea984d0.jpg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wenhua/10703.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