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全民之声
投稿

百年大党基层工作启示录(三):同吃同住同劳动

2021-07-07 11:07:00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图片

议题参与人员

议题策划:叶俊东


统筹审稿:周清印


组织实施:高远至/许中科


采访写作:半月谈基层治理智库课题组


编辑组稿:徐宁/原碧霞/范钟秀/孙好/赵一鸿

目录

作风纪律篇之一:同吃同住同劳动


作风纪律篇之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作风纪律篇之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作风纪律篇之一

同吃同住同劳动

世界新闻网(北京)讯党的许多工作能够开展好,是因为我们党与群众之间有牢固的“感情基础”,建立了“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如何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方法和经验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

源自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

“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说法出现较晚,但类似的做法,在我们党早期就十分普遍。比如,从三湾改编开始,毛泽东同志就废除了中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恶习,在红军中带头实行官兵一致。
在井冈山艰难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同生死、共患难,以自己艰苦奋斗、清贫廉洁的品质为井冈山军民树立了榜样。
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警卫员龙开富回忆说:“毛委员和战士一样艰苦,战士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战士们穿什么,他也穿什么。”当年红军连长杨至诚回忆井冈山官兵平等情况时说:“我们在井冈山岁月中,从毛党代表起,官兵生活都是一样的。”
显然,最早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主要指向反特权,逐渐地,它演变成一种优良作风和工作方法。
在根据地推行土地改革时,党员干部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方式,了解土地所有权、雇佣关系等情况。在延安时期,从党的领袖到八路军战士,均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等,也积极效仿、践行。这成为他们向党靠拢的思想和行动基础。
“同吃同住同劳动”正式提出是在1950年土地改革时期。当时下乡工作人员和贫苦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土改的进行。

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

“同吃同住同劳动”作风的发扬和运用在党的历史上有许多经典案例。

图片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资料图片)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河南兰考县治理“三害”时提出,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怎样蹲下去?他要求领导干部发扬土改时的优良作风,认真深入到农村各家各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上世纪60年代,农村没有饭店。干部下乡,必须自带粮票和菜金,在农民家搭伙就餐。焦裕禄提出,干部与农民同吃,要深入“饭场”。
当时的农村,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总爱端着饭碗出来,三五成群,边吃边聊。久而久之,街头、树下,一些稍宽敞的地方,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饭场”,而家长里短、村社新闻、生产救灾等,就会成为饭场谈论的内容。
显然,在焦裕禄看来,吃饭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媒介;通过与农民一起吃饭,与他们交朋友,听真想法、了解实情才是最终目的。
“同住”也是这样,可以彼此聊天、谈心,最大程度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当然,同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住进群众的私宅,那样可能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近年的脱贫攻坚战中,许多驻村工作队员就是住在村部。
“同劳动”的意义也很明显,一方面能塑造干部正确的劳动观念,从思想感情上接近群众,防止因长期坐办公室产生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另一方面,也能随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科学施策提供准确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同志说,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纠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所抛弃。

把优良作风更好传承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他们奋战在扶贫一线,发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作风,与群众打成一片,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

一名驻村干部(左一)与村民一起插秧 杨文斌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创造新生活?需要把党的优良作风更好地传承下去。
首先,要真正尊重群众,认同群众。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振聋发聩,只有在思想上亲近群众,才能在身体上与群众打成一片。
其次,要带着任务和目标深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演员体验生活,更不是做做样子,应该有比较明确的任务或目标。这个任务可以是调查研究,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推动某一项具体的工作,比如历史上的土地改革,最近几年的脱贫攻坚等,当然也可以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总之,“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能走空,它要与群众关心的事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要注意学习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交往方式。现在不少干部是所谓“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然后再进机关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不多,尤其需要走近群众,学说群众语言,学做群众工作。对于许多群众,你给他讲大道理,正襟危坐地谈话,不容易被接受,但如果和他一起坐在田坎上聊天,他或许很快就能敞开心扉。在这方面,年轻干部需要向“老基层”多学习。(半月谈记者 许晓青 俞菀)

作风纪律篇之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至关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党能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盼,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和把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历久弥坚的“传家宝”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毛泽东等领导人就意识到,“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时时了解社会情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寻乌县开展大规模社会调查,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首次系统提出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1941年,《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发布,指出“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并明确要求中央和各中央局、分局、省委等设置调查研究机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中央多次倡导“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大跃进”等工作失误和挫折,毛泽东同志又再次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国家封闭落后、社会思想僵化的现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把“加强调查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了调查研究在党的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并以身作则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历史关口指明方向

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调查研究史,尤其在重大历史关口,一批关键性的调查研究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革命和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建党早期,典型调研是最常用的调查研究方式,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他所做的一大批经典调研,堪称“解剖麻雀”的范本。如《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详细调查了壮年佃农张连初的生产生活、收支情况,并分析指出“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而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
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做出重大决策,制定全局性政策时,党都注重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党的八大召开之前,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专门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论十大关系》报告,首次系统提出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深入改革开放前沿,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方谈话,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廓清了迷雾、铺平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走上了加快发展的轨道。

图片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
进入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大大加强,调研体系也大为完善。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农村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50多次调研,足迹遍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创性提出并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图片

扶贫干部杨精泽(中)与村干部查看新修的防洪堤 杨文斌 摄

宝贵经验启迪后人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分子,给我们留下了搞好调查研究的宝贵经验,这些理念和做法至今仍熠熠生辉。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不能“为调查而调查”,要为解决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提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现问题、聚焦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实质,找准症结所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切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缺乏问题意识或者抓不准问题,就闷头搞所谓调查研究,必定是空对空的形式主义。
二是走好群众路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厂矿、群众中去搞调查研究。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寻乌调查期间,毛泽东同志与农民一起参加劳动,与各界群众面对面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深圳特区调研时,邓小平同志跟村支书一起算收入细账,对小康目标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到贫困村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揭开锅盖察看贫困户吃得怎样。
三是点、面结合,既注重“解剖麻雀”也要强化系统思维,做到典型调查与专题调查、全面调查研究的互补协同。通过对典型地区、典型事物抽丝剥茧式的调查研究,往往能够从中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推而广之指导更大范围的工作。但同时,一些全局性问题,必须通过多视角、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把握。
四是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等调研老方法,掌握信息化时代新手段。陈云同志曾提出,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以对事物进行全面符合实际的了解。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当然,在运用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也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半月谈记者 张桂林)

作风纪律篇之三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军队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工作的重要原点。百年党史告诉我们,唯有守住群众纪律红线,才能永远把党的事业与最广泛的民心,牢牢系在一起。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后的部队向井冈山挺进时,队伍中成分还很复杂,少数士兵无组织、少纪律。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有战士发现了一块红薯地,便抢着挖红薯吃。
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很生气,批评了这些士兵,后又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图片

战士在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资料照片)
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同志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三大纪律”最终确定下来: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由此,“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发展时期,在一代代共产党人间薪火相传。从辽沈战役中不食锦州百姓的一个苹果,到解放上海后冒雨露宿街头,人民解放军在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过程中,始终谨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正由此奠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要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军队、教育干部、教育党员和人民。后来,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出了高度评价。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那么几条,很容易记,更容易执行。”

守住纪律底线,百年初心如磐

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历史无数次证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群众纪律,就无法获得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只会陷入失败。

图片

武警官兵看望学生并与他们谈心 赵众志 摄
——以弱胜强的致胜法宝。群众路线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法宝。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守住群众纪律底线。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写道:“只要我们能够将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普及到一切干部和战士中去,动员一切力量,迅速从事建立根据地的伟大斗争,我们就能在东北和热河立住脚跟,并取得确定的胜利。”
事实证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获得了来自人民的不竭力量。大肆“劫收”的国民党,却只能留下全套美式装备,黯然退场。
——攻坚克难的关键力量。1998年抗洪,解放军战士露宿长江堤坝;2008年抗震救灾,解放军战士倦睡汶川街头。面对人民群众手捧的水果和泡面,解放军战士一次次挥手谢绝。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且为群众送米送面。有干部这样总结:“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
——凝聚力量的不竭源泉。革命战争时期,有不少穷苦的少数民族青年积极参加红军,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亲眼目睹了红军和旧军队纪律的截然不同,并且由此认定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是底线,更是红线

政党作为政治组织,一般都有章程,都要讲规矩,但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有严明纪律的政党,世所罕见。一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恪遵近百年,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守住纪律红线的高度重视。
——抓早抓小,是守住纪律红线的前提。许多贪腐分子就是因为“一针一线”问题的失守,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江苏省盱眙县城管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小华因滥用职权罪、受贿罪入狱,他在忏悔录中写到:“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从一顿饭、一包烟、一瓶酒到一张卡,再到一千、两千、三千、五千、一万元积累而来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强调的就是抓纪律必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抓严抓实,是守住纪律红线的关键。有人认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过时了,是理想主义,拿一点吃一点是无所谓的小节。我们党始终认为,纪律如果不严,口子一旦放宽,腐败的大门就会洞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政治局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给自己立规矩,到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全体党员定标准……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腐的强大震慑,同时强化监督制约,补齐制度短板,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牢。
——抓根抓魂,是守住纪律红线的根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看似事小,其实是理想信念的“试金石”。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拿了群众的一针一线,就是背离了党所坚持的立场与秉持的宗旨。
面向下一个百年,加强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朴素的话语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不变宗旨,也将继续作为大党执政根基的红线,提示千百万党员,民心向背,就在些微针线之间。

系列报道:

百年大党基层工作启示录(一):“支部建在连上”,凝聚基层力量

百年大党基层工作启示录(二):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video/2683.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