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旅游 > 景区在线
投稿

现在能看到河水的地方

2021-07-24 11:48:46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华彩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我们没有重新开挖河道。现在能看到河水的地方,就是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河道。”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说,这是对古代地貌的一种呈现和展示。“考古让世界认识了良渚,生态的复原,还原了这座五千多年前的古城。”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良渚早已不是十年前杂草丛生、百废待兴的景象。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樱花湖 。良管委供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樱花湖 。良管委供图

  如今这里水草丰美,草长莺飞。60种动物在这里“安家”,池鹭、黑

  2011年6月24日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是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西湖的美丽多种多样,除了古人的诗,它还藏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中,藏在碧波荡漾的湖面里。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它独特的风景,每一种都充满韵味:春天的苏堤春晓,夏日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腊月的断桥残雪。故有人一遇西湖,便感觉神魂颠倒。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桃红柳绿,青山含翠。

  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

  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

  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

  从2011到2021,西湖成功申遗十年来,西湖世遗的保护和杭州城市发展如何相辅相成?插上“数字”翅膀的西湖,如何实现越来越精细的管理?在新发展阶段,西湖又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富”示范区树立何种样本?

  这十年里,摄影师孙小明用相机记录了“后申遗时代”下西湖这个活态遗产不断演进的模样。“从2011年开始,照片里的西湖水越来越清澈了。”孙小明电脑中的上万张照片,就是一份西湖水质嬗变的影像“大数据”。

  在景区工作了30多年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陈林则如此评价着这十年来西湖的变与不变:“从三面云山的整体格局和景观分布来看,西湖看似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但这十年里,我们始终通过修炼‘内功’,实现内外兼修。”在他看来,申遗成功以来,西湖之变,主要是生态环境之变、管理手段之变和保护理念之变。

  生态之变,是最显性的。

  “怎样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体会到1000年前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优美意境?”陈林拿“水”字为例,“‘照顾’西湖的水,可不止是让它变清这么简单”:

  为了让西湖水生态更加稳定,技术团队在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地,种植了大量等水生植物;为了让各个区域都有活水流动,西湖搭起了“水动脉”,每天从西里湖日引水2万吨到北里湖、引水7万吨到湖滨;为了改变传统水文监测模式,2019年,西湖水域还尝试使用5G无人船,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测水质;为了不让泥沙水排回钱塘江,景区还进行脱泥干化,废泥装车外运……

  陈林透露说,当前,西湖水质的平均透明度已经从2011年的约70厘米提高到当前的82.8厘米,部分水域像小南湖、浴鹄湾甚至能达到150厘米,“可以说清澈见底”。

  “如果仅仅依靠工作人员的双脚和双眼,那么对于西湖的保护肯定就会落后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书记、主任吴涛表示,在这十年间,西湖保护的理念和手段不断迭代更新,数字化改革更为西湖提供了坚实保障——

  申遗成功至今,杭州对整个西湖遗产区的山水林湖草生态系统及文物史迹都进行数字化严密监测。在景区综合指挥中心的驾驶舱可以看到,体现西湖文化遗产价值的关键点已全部都纳入了监测范畴。一旦监测对象出现水平移位、沉降、风化侵蚀等现象,甚至某个景点游客太密集了,系统都会自动报警。

  西湖世遗监测管理的创新,为国家制定世界遗产预警监测标准提供了“杭州样板”。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杭州在申遗成功时作出的“六不承诺”,十年来成为湖城融合坚守的底线。

  今日的西湖,早已不是十年前世遗家族的“新生儿”,十年来它用多个“第一”证明了自己已是“先行者”:2011年7月,成立全国组建速度最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2年1月出台《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2014年提出国内首个规范景区业态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2020年管委会机构改革时机关内部设置文物遗产局……

  未来的西湖,将继续秉持“还湖于民”的发展理念,让公众能以更多的形式参与到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去。

  保护,更体现在蔚然成风的城市文明中——

  10年来,西湖景区增新桥,专供鸳鸯宝宝等水鸟自由进出荷区。还建起了6座微笑亭,聚起了10000余名“红马甲”,还有来自10个国家的300多名年轻人成为“西湖文化特使”,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西湖之美。

  “我曾经听见外地游客说,这么好的西湖还免费,哪里还舍得扔垃圾。”断桥上的“红马甲”刘韶说,零距离的西湖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世界遗产,也催生了更多的责任感。

  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就能给西湖的“文明力”做个侧面的量化:2011年景区垃圾清运总量为33756.81万吨,十年来随着游客量的逐年攀升,2020年,垃圾清运总量却下降了2200万吨。

  京杭大运河

  2010年8月1日

  入选为世界自然遗产,

  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

  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拱宸邀月,乐观旷达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流淌2500余年,绵延1800公里,

  中国人用一石一土

  开凿出了世界上

  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滋养着华夏大地

  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

  塑造着自己“水”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做活水文章,彰显遗产魅力?科技赋能是“关键”。

  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杭州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不断提升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和治理精细化水平。最新数据显示,京杭运河水环境质量由劣Ⅴ类频现提升稳定至Ⅲ-Ⅳ类……为大运河文化带绿色生态廊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杨俊楷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杨俊楷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不仅如此,杭州还启动对运河底泥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

  运河绿两岸,美景入画来。现在的大运河似飞舞的缎带穿过广济桥、拱宸桥,绿树成荫的两岸人行游步道、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落、丰富的历史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杭州塘栖广济桥,徐根柱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杭州塘栖广济桥,徐根柱 摄。运河综保委 供图

  当别人问你,浙江第一项世界遗产是哪里?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西湖”。事实上,并不是。

  中国丹霞——江郎山

  2010年8月1日,

  江郎山作为“中国丹霞”地貌之一

  成为浙江拥有的第一项世界遗产。

江郎山。江山林业局 提供

  江郎山。江山林业局 提供

  江郎山三峰耸立,如天柱拔地而起,又似斧劈般紧挨,自北而南呈“川”字排列,形成高312米、长298米、宽三米多的“一线天”。

  江郎山是粗犷豪迈的,

  连雾岚也尽显恣意洒脱,

  仿佛是一幅硕大的写意画,

  从天际裹挟而来,

  使得三峰似隐似现,

  呈现出雾锁山头山锁雾的美景。

雾霭中的江郎山。王天林 摄

  雾霭中的江郎山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本文地址:https://ceshi.sjxwnet.com/lvyou/2836.html 责任编辑:华彩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