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刚开始,伴随ChatGPT这样一款聊天机器人的上线,AI旋风瞬间席卷全球。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一次堪称“技术奇点”式的技术突破,就像蒸汽机、电灯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一样,或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历史经验来看,生产工具的爆发式变革,往往对应着人类知识总量的大幅提升。就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让普罗大众也能低成本阅读,电力的发明直接促成了物理学在20世纪初的大飞跃。29年前的1994年,微软CEO比尔·盖茨在亚马逊的雨林中,坐在一座由33万张纸叠成的高塔上,手拿一张光盘。那张小小的光盘,就以装下33万张纸上的所有信息。

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都能靠自学成为专家。全世界的知识总量增长速度,从20世纪初的50年翻一倍,到如今已经达到了一年翻一倍,而AI的出现必然会让这速度进一步加快。技术的发展刺激着知识的增长,也同时刺激着公众对于知识的渴望。知识的传授光靠学校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互联网承担起“继续教育”的功能。在近日举办的成都网络视听大会分论坛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同时也是B站UP主的戴建业老师,就这样讲述了互联网对他教学的拓展作用:“如果我一年教两百个新生,十年才能教两千个,一百年才能教到两万个。但我在B站只有两年多的时间,现在我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人,我感到特别的激动。”由此可见,网络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效率是无上限的。当指数级的知识增长撞上公众对知识的渴望,“互联网学习”是优质的解决办法。以B站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上,近年来泛知识内容的火爆,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在视听大会上,B站COO李旎给出了这样的论断:知识类内容,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内容的主流。她提到,B站上累计播放量最高的10条视频中,有7条都是课程类视频,包含高数、会计职称等多种内容。过去三年,泛知识类内容在B站迅猛增长,相关创作者增长了将近一倍。整个品类在B站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1%。不论从知识类内容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B站都是国内互联网平台的排头兵,尤其从2020年上线知识区以来,站内涌现出大量的此类优秀UP主。比如知名UP主“老师好我是何同学”,曾经在2019年就凭借一支测试5G网速的视频火遍全网,近些年他每次发视频都能成为热门话题,从为600万粉丝拍摄合影,再到还原出当年林语堂发明的“明快中文打字机”。技术是何同学视频永远的主题,而技术中蕴含的浪漫,也屡屡让粉丝感动。另一位天才少年,UP主“稚晖君”,也通过自制各种硬核电子产品,令人反复惊掉下巴。比如发明出全球首个可以自己行驶的“无人驾驶自行车”,比如自制“钢铁侠机械臂”等等。除了这些“大神级年轻人”,B站上也有众多“科普实践者”。李旎在分享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学家汪品先。目前汪品先院士在B站已经拥有超过170万粉丝,是名副其实的头部UP主。目前已经有10位院士入驻B站,除此之外,B站上还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文社科领域专家等等。不久前颁发的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里,有一个特殊的奖项,叫做“银发知播”。他们是一帮平均年龄77岁的老人,热衷于在网上传播知识与文化。而这13位获奖者中,就有10位是B站UP主。与之印证的是,B站上粉丝量最高的UP主也并非娱乐内容的创作者,而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普法学者罗翔。如果说上述两类UP主是B站的“顶流”,那么B站上更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知识和生活经验,一点一滴地帮助别人。比如UP主“打工仔小张耶”,就用一系列《如何如何》的视频,来教粉丝如何坐飞机、坐高铁、如何去麦当劳点餐、如何在医院排队挂号……这些在一部分人眼里天生就会的技能,在另一部分人眼里却充满陌生和未知,而互联网成了他们学习这些技能最便捷的渠道。“大神年轻人”“科普实践者”和“生活小学者”的存在,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实作为传统的视听学习手段,纪录片长期以来一直担当着传播知识和教化公众的作用。40年前的《话说长江》让国人直观了解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动物世界》作为集体记忆,也让很多人走上了动物学研究的道路。

以拥有国内最多数量纪录片的B站为例,从讲述宇宙天文知识的《未来漫游指南》、到关注自然人文的《众神之地》、从呈现市井生活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到以书籍为主题的《但是还有书籍》。《但是还有书籍》获得了2020年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这是金鹰奖首次将该奖项颁给网络平台出品的内容。向来被认为已经没落的书本,反而被B站用户视作瑰宝。纪录片因其严谨、真实和丰富性,成为了最有价值的内容。李旎也提到,目前B站已经累计播出纪录片4718部,出品纪录片122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和观看平台。过去一年,B站上有7500万人看过纪录片,看纪录片,实际上是很多人泡B站的“主线任务”。从几年前开始,网友们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被网友亲切称为“局座”的军事专家张召忠,就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B站是百科全书式的网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年轻人在B站上学习的热情,也预示着B站看到了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将会在这条路上持续耕耘。在传授知识的教师群体中,除了前文提到的罗翔及汪品先之外,B站上还有超过5000位教师UP主,涵盖各个学科、各个学龄段。他们一起,贡献了超过43万小时的视频内容,这里面不乏考公考研、求职辅导、兴趣教学等等实用性知识。当院士、教师、学者们在B站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一种现象,也就意味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论断,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事实。

B站成为“大学”的关键,就在于依靠视频,打破了知识的围墙。从鸿蒙初始的口口相传,到文字出现,再到声音、影像被记录下来,直到今天,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轻松地拍摄和上传视频……媒介形式的演变,其根本动力都是传递知识。而视频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接受门槛更低,作为知识传递路径,其相对文字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所以放眼未来,视频很有可能成为文字之外,知识的另一种更好载体。而正如开头提到的,当AI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年轻人最为敏感,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通过制作视频的形式来参与其中,实现“在场”。在网络视听大会开幕式上,B站CEO陈睿也在分享中提到,年轻人对于科技内容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目前科技类的视频已经成为了B站最受用户欢迎的内容之一。B站也成为了目前全网ChatGPT、AIGC(由AI生成内容)相关内容质量极高、极丰富的平台。由此可见,搭上AI的顺风车,随着视频制作成本更低、知识总量的提升更快、人工智能赋予新的语法……互联网上的知识类内容,一定会有全新的进化方向。说回开头,当ChatGPT引发技术革命,当公众恐慌于“人类被AI替代”,我们该如何应对?关注AI领域的UP主Yjango在一个视频中给出了答案:“只有学习能力才是应对未来的根本,只有靠自己训练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才能应对ChatGPT这样的工具的变化。”(半月谈)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