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财经 > 每日财经要闻
投稿

中国智慧守护“地球之肾”

2022-12-17 09:27:49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图片

今年是中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中国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前不久,在湖北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顺利闭幕。一次次对话凝结全球共识,一场场活动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一项项成果闪耀着中国智慧……

图片
保护“地球之肾”渐成国人共识
图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祥介绍,由于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湿地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丧失。自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和地方湿地保护条例,构建起我国湿地保护的法律屏障。
6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中国不断强化湿地保护的力度。

图片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甸尾村水杉湿地的水杉林色彩艳丽,景色如画。费超 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所在地。34岁的牧民索索是这里的湿地生态管护员。每次巡护时,索索都会经过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当他站在顶峰,远处是高耸入云的雪山,脚下的草地间不时穿梭着藏野驴。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处长马建海介绍,“十三五”以来,青海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49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项目,修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部分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有效提升了高原高寒湿地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认为,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青藏高原的冰川、积雪和冻土均发生变化,湿地修复增加了生态系统韧性与可塑性。
如今,索索守护着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湿地,湖泊面积比2015年分别扩大了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玛多县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
以国家公园体制为湿地保驾护航图片
由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局)联合多个部门制定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公布后,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
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需求。会“呼吸”的湿地,为城市源源不断注入自然气息。 
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投资超20亿元。近年来,该公园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公园内鸟类由建设之初的45种增加到现在的152种。“一园辐射一城的格局初步形成。湿地公园已成为集湿地保育、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展示示范基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说。
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为落实长江禁捕退捕,洞庭湖区建档立卡渔船11988艘、渔民17542人已全部退捕上岸。湿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功能,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兴起,生态欠账在一点点还清。
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图片
从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到成为鸟类越冬“栖息天堂”的湖泊,湿地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提升了城市舒适度,成为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
初冬午后,黄河湿地水面波光粼粼。在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黄河水面上,一群大天鹅正悠然觅食。群科,藏语意为“黄河回旋的地方”。每年10月,大天鹅都会来黄河湿地过冬,数量从起初的30多只增加至100余只。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千年前范仲淹笔下的文字如同穿越时空,生动刻画出今日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美丽壮观景象。东洞庭湖是中国首批加入国际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保护区于2002年首创观鸟赛以来,共举办了十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
通过修筑保水设施、恢复沉水植被等,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修复了洲滩人工湿地3000多亩,在大旱之年吸引了比往年更多的候鸟。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受损的洲滩上建设碟形湖,扩大了候鸟栖息地,提高了整体蓄水保湿能力,形成芦苇、苔草、沉水植物等的带状分布格局。

图片

11月10日,成群的灰雁在湖南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休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水生态状况持续好转,2021年至2022年洞庭湖越冬水鸟达40.4万只,冬季候鸟数量刷新历史纪录,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也频繁现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认为,中国用一系列生态保护行动,展示了湿地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出中国智慧。(半月谈记者:李琳海 史卫燕)

6291f6dd9a2ae20382bd7ead13d5128a.jpg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caijing/5867.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