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 > 走读历史
投稿

这就是我们的骄傲!

2023-07-17 11:00:25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记者手记: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探寻“何以中国”

这里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杨官寨、石峁、秦始皇帝陵等大型遗址。

这里地下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

这里就是陕西。

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记者同中外媒体同行一道,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共同探究“何以中国”的答案。

变与不变

7月中旬的西安,游人如织。

记者一行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唐代壁画珍品馆,这里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其中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

在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前,记者驻足良久。

壁画左侧,三名身穿初唐朝服的官员手执笏板,神情沉稳自若,似乎正在商谈事宜。他们身旁站着三名异域使者,这三位使者均略微躬身,神情谦卑,眼神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这幅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

dd71940dacb1b338bc5804e9214700c6.jpg

记者在壁画《客使图》前驻足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晶晶 摄

e10303a1dc4a62c55be91f8698a8302b.jpg

《客使图》局部(2023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驻足于壁画《客使图》前,丝绸之路和中外交往的盛况尽在眼前。

两千年前,这里是令人心驰神往的长安,人们用“万邦来朝、八方来仪”赞颂它;如今,这里以“兼容并蓄、和合共生”的新面貌拥抱世界。

一字千钧

从西安出发向西,记者一行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探寻“何以中国”,必然绕不开何尊。这件来自西周早期的青铜尊,内底部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由于它“身份特殊”,已经报道过多次,还曾为它绘制“手账图解”。

0fb29aca336a015ce0a354654bce5002.jpg

何尊“手账式图解”。(海报制作:王宇轩) 新华社发

e3200a83e2399c556d5dd66b6a5b5a68.jpg

这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设立的何尊特别展。王靖升摄 新华社发

“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介绍,何尊中铭文“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表明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厚德载物、积德成仁、俭以养德……“德”字的意义至今影响深远。伟大的民族孕育伟大的精神,回望来路,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依然铭刻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骨血中。

颜色成歌

一路向北,经过8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一行来到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这里有一座史前“石头城”——石峁遗址。

遗址主体为距今约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相当于六个故宫大。偌大的石峁遗址,截至目前已发掘的仅为冰山一角,而这冰山一角所呈现出的内容足以让我们相信:大约4000多年前,这里曾经存在着一个高度繁荣的族群。

在石峁遗址内瓮城石墙根底部的地面上,考古人员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300余块。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用红、黄、黑、绿四种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

732c5907ca924eaa6a9c5cc44729392f.jpg

这是石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王靖升摄 新华社发

壁画颜料包括铁红、铁黄、炭黑以及绿土。目前研究认为,绿土颜料来源于浅海环境中的海绿石。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距离海洋较远,绿色颜料从何来,仍是一个谜。

历经四千多年,壁画依然鲜艳,我们或许能从中一窥祖先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表达。四千年前,图形是语言,颜色是诗歌,画在墙上的壁画是文明的先声。

fc4407fcf1c284ddcbf2a8344f899476.jpg

这是石峁遗址内部的一条黄色小路,在青山中脱颖而出,十分醒目。新华社记者 王晶晶 摄

站在石峁遗址的露台上极目远望,远处一个个小山峁尽收眼底。

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脚下小山峁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而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有无数的遗迹遗存,它们在泥土里沉降,它们是凝固的时光。

文物背后,饱含着信仰与尊崇,遗迹之中,书写着感知与认同。何以“中国”?那些超越语言的心动,或许就是我们寻求的答案。

(新华社 记者:王晶晶)

e3f63fd0a60520a4708a9b77bf6a6896.jpg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wenhua/8423.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