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 > 文化快讯
投稿

为什么是贵州?

2023-05-26 09:23:15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祖国的西南

有一个以喀斯特地貌闻名的地方
16ba0db982828fa5bd36bc96fbec57ef.jpg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晴天
阳光会穿过梯田上的轻雾
公鸡打鸣声里
炊烟袅袅升起
2c92d5af6d2f64e82e0cc0e854f7c3ef.jpg
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雨天
水滴从老房的砖瓦上滑过
人们会晚起一阵
清新的空气里是茶叶和泥土的香

这里是贵州

这里的乡愁
是大簸箕里装着的辣椒
是一挂就是四季的腊肉
是爸爸妈妈和我们的美好时光
1f6fc7e58a190693701c04bb95760423.jpg
村民在铜仁市玉屏县亚鱼乡亚鱼村晾晒辣椒。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这里是贵州
一别数年,刮目相看
明天
这里有件大事,让全球大数据“向东看”——
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
在贵州贵阳开幕
这是
全球大数据领域
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
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
c556d7edceeb43613d33d3b5c9205ec7.jpg
2022年5月26日,工作人员在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观看LED显示屏。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这次会议的很多成果
或将改变你我的生活
……
很多人不解
为什么是贵州?
很多人反问
为什么不能是贵州?
答案
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里
c009204afddee48a6f7b29840de15c2c.jpg
贵在奋斗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500多年前,面对黔道之艰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发出这样的叹息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山,对于贵州而言
是上天的馈赠
也是发展的羁绊
不服命运的贵州人
选择了奋发有为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daf4d288edb62d0263a832a239b2eec0.jpg
贵州北盘江大桥。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一座座架设在高山峡谷间的大桥
让“地无三尺平”的黔贵大地
成为“高速平原”
成为了一座“世界桥梁博物馆”
开放的格局就此打开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
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
黔粤班列
……
36dba183920b9c0ddcfd291629ee35b8.jpg
2022年5月20日,黔粤班列“遵义号”在贵州遵义阁老坝站等候发车。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连接RCEP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
区域性国际货运枢纽格局初步形成
在黔南州平塘县
国之重器“中国天眼”仰望苍穹
不断探索着星空的奥秘
也在这片土地上
种下了一颗颗科学的种子
7b121f3024e356b227638013dbf7dc08.jpg
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变化还不止于此
诸多优势
让贵州成为全球集聚大型和超大型
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万余家企业
正在推动数实融合的大变革
2b1ac971572d22b8b880a871103f4234.jpg
2月25日拍摄的贵阳黔春立交桥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数博会
让这个曾经的“数据的山坳”
成为了数据的海洋
数据“下田”,“犁”出希望农场
数据“进厂”,“变”出数字车间
数据“入户”,造出“数智”生活
数据之治
激发现代化活力
数字化浪潮
澎湃在黔贵大地
很多人感慨
贵州之变
在数据,更在理念——
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经济发展机遇
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
贵在传承
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多民族生生不息
2dcf2a46228b687e828d33049a589890.jpg
黔东南州镇远古城㵲阳河上的一座古桥。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历史沉淀的古城
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便是最好的见证
遵义老城的一角
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
记录了历史的转折
e259f21c0c9bb602d451d608fe2db1a1.jpg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景区游览。新华社发(罗星汉 摄)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
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迎来了历史性的关键转折
红色基因写在黔贵大地
不忘历史、感恩奋进的贵州人
选择了接续传承
今年五一假期
遵义会议纪念馆
一位游客参观后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秘境黔东南
疲惫心灵的栖息地
火爆全网的“村BA”“村超”从这里发源
48df9e689a5689790af8ca85cdf3c37c.jpg
3月27日,贵州“村BA”总决赛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c70733f1a18a11eb9cb88fb833242c8.jpg
贵州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现场。周光胜 摄
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此
c46dd005ba90c6915059000130bd3929.jpg
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上千座吊脚楼从山顶延绵到山脚
犹如一颗颗黑宝石
镶嵌在青山绿水间
苗侗同胞
世代生活于此,发展于此
蜡染、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产业
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
d4c245ff32dc89b64a7e316caddb4d47.jpg
黔东南州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村民在制作蜡画。新华社发(宋朝晖 摄)
贵在守护
“要问天下多少山,一半跑到贵州来”
“无水不成景,有水景更秀”
贵州
是山的王国,水的世界
念山念水的贵州人
选择了记住乡愁
让一个没有海的地方
处处有“海”可观
连片的樱花园“花海”
湄潭万亩“茶海”
翠绿的赤水“竹海”
与连绵的“山海”相互交融
一幅绘满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
多彩画卷在贵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441505fbc2883cbeaaf6e953c77d6212.jpg
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月光下的“万亩茶海”。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世界自然遗产荔波小七孔景区
迈向世界级风景区的黄果树瀑布
……
人在景中游,景因人灵动
bd46a4d45028807e12d409e0a6a1f45e.jpg
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181384fab677beb48153cd07be7cf5a7.jpg
游客在黄果树大瀑布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乌江边上
曾因重度石漠化被列为
人类不宜居住之地的化屋村
已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6f87975dc6d87c96efec84b6c7051579.jpg
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贵州一怪,辣椒是菜”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在贵州人饮食里
酸与辣是舌尖上的记忆
这也像极了贵州人性格
风风火火、爽朗率真
13f0919aadb2b69ba3b11addde04464f.jpg
黔东南州麻江县一食品公司生产车间的酸汤。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如今
贵州正用实际行动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不断诠释着
优良生态环境
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
有人发现
把“贵”字拆开
就是“中国的一个宝贝”
a5f68d4f61dfea01fe007598453ab91f.jpg
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这个多姿多彩的“宝藏省份”
正在数字化浪潮中
围绕“四新”
主攻“四化”
迈向又一次蝶变
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
符合发展规律
体现贵州特色
服务国家全局的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之路
b96e1f39131199bda259e6b38a490e24.jpg
贵安新区樱花园。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与贵州的精彩故事
记者:蒋成、李永锡
素材支持: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贵州天马传媒有限公司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贵州分社
联合出品
4a1ca4c6c98d6b1479aa82cb8324ea4f.jpg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wenhua/7903.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