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任茂盛(湖北利川)
梦起狮子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红了满地水杉叶,大队高音喇叭里《东方红》的乐曲声响彻古镇上空。小茂醒来,活动活动双脚,嗯!昨晚“治疗”效果不错!便穿好衣服、带上红袖章、红领巾来到集合地点——大水杉下,队员们陆续到场。小茂宣布了大队党支部的决定:鉴于小茂上初中了,学习任务和学校学生会工作任务更重,特任命梁云为副队长,主持小队日常工作。
“晨风吹,阳光照,红小兵起得早,起得早!整整齐齐排好队......”伴随着嘹亮的歌声,红小兵小队开始了早锻炼......
早餐后,精神抖擞的小茂向学校跑去,跑过一级级石梯、跑过铺满黄沙的操场、跑过校园的林中小道,来到一个 大树 丫前坐下,迎着阳光开始了晨读......
“小茂:你昨天的小字本带来了吗?”高高瘦瘦的常老师,从阳光中走过来问道。
常老师是 四川 人,原在另外一个公社中学当语文老师,为“步步逼近老家”来到古镇中学,任小茂班上的语文课教学。
“额!这个......”小茂期期艾艾地答道。
“你肯定又忘了!”常老师生气地说道:“你口才很好、作文一般,字写得很丑!让你每天额外写一篇,就是克服这个问题的!”
原来,常老师到任后发现小茂组织能力很强,口才也很好,就特意让他每天写日记或者将班上发言的内容写下来。要求只要是说出来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经过几个周的训练,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但字写的很丑,所以就要求每天还增加一篇小字。
小茂不愿写字,就让班上一个同学帮忙写,结果这位同学“书法”水平提高了,小茂仍然没什么进步,直到变成“老茂”仍然是字写得很丑。
常老师治学严谨,虽然身体不好,非常消瘦,但上课总是用一种“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们跟着他的思路认真听下去。他上课,并不是跟着课本一课一课地讲,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情况调整内容。说来也奇怪,虽然没上课本内容,但听了常老师的课,课本上的作业就显得太“小儿科”了!
“鲁迅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课堂上常老师提问了。见无人回答“小茂你来回答!”
“嗯!有点怪怪的!”小茂回答道。
“哈哈哈!”问答引起全班同学的笑声。“怎么是怪怪的?”待大家笑声停下后,常老师问道。
这时,坐在小茂后面的常燕悄悄递过一个纸条,上写有“分析问题深刻、一针见血!”
“语言怪怪的,但分析问题一针见血!就是有点把 中国 人说得很不堪! 比如 那个人血馒头的事。”小茂看了一眼纸条和常燕答道。
“哦?”常老师走下讲台,从小茂手里夺过纸条,看了看扔给常燕,瞪了两人一眼轻声说道:“以后不许搞小动作!”
“这不是怪!正是鲁迅先生看透了人性的弱点,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以警醒世人!”
常燕是常老师的大女儿,与小茂同班,她个头高高的、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喜欢打篮球,作文也写得很好。常常让个头不高的小眼睛小茂自惭形骸。
“以后不许搞小动作!”这句话,成了同学们取笑小茂和常燕的话题。常常弄的两人大红脸。
当时正是全国掀起“普及大寨县”的热潮,常老师编写了“三才板”《普及大寨县》,教小茂表演。
“三才板”是流行于忠路、小河的民间艺术。道具很简单,就是右手一长一短两块竹板,短的一块靠食指向上推,打出“打、打、打”的声音,左手一块竹板,击打右手长板的底部,发出“哧、哧、哧”的声音,同时还配合左手比划动作,像山东快书一样,开头和段落之间打,唱时,右手打节奏。如:“打哧、打哧、打打哧打哧”这样反复三篇,就是开场了!唱腔呢!抑扬顿挫、如诉如泣又慷慨激昂!
“毛泽东思想红旗漫天飘,跃进的战鼓震云霄,党中央发出战斗号召。普及大寨县的吼声,犹如哪怒海狂潮......”小茂跟着常老师反复学习、练习,遗憾的是没学会!在全区普及大寨县大会上表演时,只好小茂上台表演,常老师在后台唱,来了一出“双簧”......上高中后,常燕随其父母回 四川 。直到变成了老茂,也没有他们一家人的音讯。
“刚才,小茂同学深刻地批判了宋江的投降主义,我们一定要坚定政治立场,坚决反击右倾翻案风!”带队老师激动地说道并振臂高呼:“坚决反击右倾翻案风!” “坚决反击右倾翻案风!”大家都振臂高呼...... “誓死保卫党中央!”
在一所叫栗子园大队小学的操场上,正召开“批林批孔大会”。
参加政治活动是政治课相结合,时逢“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校组成宣讲小组,每个人“精心”书写一片批判文章,到所属各学校巡回召开批判会。这时一个叫小勇的同学上台了!他批判文章的标题是《反对白专道路》,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老师上课拖堂,让我们肚儿饿的咕咕叫!”
这项运动因为批判的需要,反而让小茂读到了正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名著。还了解了古代圣贤孔子、孟子等。
散会后,小茂正集合队伍准备返校,这时带队老师之一的袁老师走上前道“队伍由小戴带回。小茂留下和我一起帮助大队整理稿件和指导他们办墙报。”
待大家走远后,袁老师才神秘地说:“小茂,你以前不是问过我女儿寨吗?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呢!我带你去看看!”
这袁老师是本队人,是语文老师,在谈到文物古迹时,曾经给小茂讲过女儿寨的传说,于是趁今天的机会带小茂前去。
跟着袁老师沿着密林小道,攀过悬崖峭壁,来到女儿寨。只见一个巨大的瀑布从山腰浩浩荡荡,喷涌而下,激起一簇簇白色水花,漫天飞扬,巨大的吼声如雷霆万顷......
险峻的女儿寨远眺
山顶有一个不大的洞口,洞口的背面是一个较宽的草坪,具说是女兵们操练的地方。
传说是太平天国运动时,一支100多人的太平天国女兵突围转移来到这里,见这里山势崎岖,易守难攻,山寨粮草丰富又不缺水源且临近四川,是一个藏兵修养的好去处,于是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由于全是女兵,故称女儿寨。后被清朝大军围剿数月,弹尽粮绝,在藏好宝藏后,残兵集体跳崖。但奇怪地是清军搜索半月,也未见到一具尸首,无数金银珠宝也不见踪影。于是人们纷纷传说,她们是在这里升天到王母娘娘哪里去了,不巧就在离此地不远的剑南就有一座王母城。
还留下一首谚语:铜锣对石鼓,银子五万五,谁能识得破,买下万州府(关于铜锣关石鼓、穿眼石、王母城、鱼木寨、船头寨的风景和传说在以后的故事中慢慢道来!【作者注】)。
那时上学没有升学压力,同学之间也没有学习成绩上的“激烈”竞争。虽然条件比较差,但学校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
农忙时,组织学生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要求向贫下中农学习,并要写出劳动的体会文章。有一个同学模仿小茂的作文写下“金段”: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阳光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社员们披上蓑衣、戴上斗笠,迎着狂风暴雨去插秧......被传为“佳话”。
文艺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常常有自编自演的相声、对口词。还请来县剧团的演员辅导节目,其中有一个题为《月下巡逻》的舞蹈,哪优美的旋律、“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军装,还时常在小茂脑海中萦回。长大要把祖国保,是每个学生的理想。
一天,学校“学习园地”墙上贴上一张大字报,题目叫《《决裂》应指引我们走出小课堂》。其内容是:电影《决裂》就是要将学校办到田间地头,不能这样在课堂上讲解“马尾巴的功能”。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
下课后,校长将小茂叫到办公室问道:“这大字报是你写的吗?”
“不是!”小茂断然回答道:“不过我也有同感!人家大学就可以办到田间地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将劳动课扩大到荒山呢?”
“你说的是劳动课?”
“对!《决裂》这部电影也没有否认文化课的重要性啊!”小茂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学生还是要多学文化知识呢!”
“这话,你只能和我说说。其他地方决不能说!”校长严肃地说道:“这个问题,我们要请示公社领导后再作安排,你建议利用劳动课的想法很好,可以集中使用劳动课。你可以参加同学的讨论,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
“回去等待通知吧!不要说出去!”
第二周的星期一,上完早操后,全校集合。
校长宣布:根据公社领导安排,我校决定从本周起。劳动课
集中安排,到指定的地方开荒种苞谷。教务主任正在重新调整课表,请各班按照新课表上课和劳动!下午由我和劳动课老师带上学生会干部及各班班长到实地划分各班劳动区域!
“哦!!!”
“好好好!!!”
同学们高声欢呼!有的还学着苏联电影里的情节,向天上扔帽子,口里喊着“乌拉!”
“安静!”校长挥了一下手道:“这个地方是我们和高中一起的,一是要注意团结,二是要听从高中同学的安排,他们年龄大一些,经验多一些,特别是在安全问题上,要多听他们的意见!”
见同学们很认真,校长又说道:“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高中的团支部决定在我们学校发展团员并协助建立首个团支部。”
“这位便是高中一年级的团支部书记邵坤同学!大家欢迎!”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穿着朴素,戴着一顶绿军帽的邵坤,红着脸来到队列前。
“同学们好!这个......,”邵坤扶了扶帽檐道:“我们马上要一起开荒种粮了!我们高中同学一定会带好你们!也希望大家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支部会在劳动中发现表现好的同学加入青年优秀组织、党的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会议。校长示意小茂跟他一起到办公室并介绍道:“这是小茂,是我校学生会主席。这是邵坤......”
“我们可是老朋友了!”邵坤高兴地握了握小茂的手。
“对呀!上次还是他帮我挑担子的呢!”小茂激动地说道。
“那就好!”校长也高兴地说:“以后关于劳动和发展团员、建立团支部的具体事项就由你们接洽!”。
这是离学校约10来华里路程的荒山,说是荒山并不是没树木、野草的那种,而是没有种庄稼的山林,也是小茂经常砍柴的地方之一。
山峰险峻,山路陡峭,各种杂木、野草丛生。高中的“先头部队”已在附近的山头修起了“瞭望哨”。小茂一行来到一座“瞭望哨”前,这瞭望哨是用石块砌成墙顶上用木柴制作的支架盖上茅草作为屋顶,顶上还插上了一面红旗,里面也用木柴制成简易的床架、橱柜、书桌等,“房屋”的中央挖了一个火坑也用石块“镶边”,俨然一个军营指挥部!
“这可是个技术活呢!”小茂念叨道。
“你们初中同学不需要值守,旁边的小屋作为你们临时放置行李的地方。我们都修好了!”邵坤笑着说道。
“还是高中同学很周到,我们初中的任务区就在这一片相对平缓的地方,目前的任务是砍掉区域内所有杂木、荒草,然后烧掉、平整。街上的同学回家时还可以带些柴禾回去!”校长安排道。
就这样,初中各班经过两个星期的劳动,将任务区域的杂树、野草砍光、焚烧,然后学大寨的做法修起了一层层的梯田......
小茂一篇题为《决裂引我们上高山》的作文的到老师的表扬并在初、高中宣传栏上张贴。
两年的初中生活就在劳动、批判、文艺活动和不多的课堂学习中结束,小茂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在荒山野岭的农场宣誓加入共青团。
(未完待续)
作 者 简 介
作者:任茂盛,湖北利川人,土家族,60后。 毕业于湖北大学化学系,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利川市分局高级工程师、宣教室主任。长期从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主编了《利川市中小学生生态环境知识读本》《农村环境保护宣传画册》《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手册》和反映利川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绿色家园》,撰写了《走近母亲河》、《大美利川 山水家园》等环保专题片脚本。是湖北民大化环学院兼职副教授,利川市委党校外聘教师,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恩施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利川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利川市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摄影作品及宣传报道、散文、游记等分别在《中国环境报》《中国法制报》《湖北日报》《蚂蜂窝旅游网站》《恩施日报》《恩施新闻网》《利川新闻网》等媒体发表。2019年被评为恩施日报优秀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