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 > 走读历史
投稿

向胤道-浅议巴人、巴族文化起源

2021-11-05 09:28:50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摘要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本文探讨了巴文化起源、族属及巴蜀、陕南等地出土器物 与其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及其巴山地域与巴文化相关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相关专家成果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论据与看法。
关键词:巴族;巴文化;溯源

一、历史溯源

巴人历史渊源可上溯到远古时候的五帝时代,古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的远祖是兴起于黄帝部落的一支,属太昊庖牺氏(伏羲氏)-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支庶。后来兴旺在陕南、川东、鄂西、湘西等巴山、三峡地区。据《山海经》记载,在炎黄二帝时期,他们便开始出现在巴山、长江三峡地区,最终以重庆、达州为中心,建立了巴国,形成巴族。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同时与其他族群文化融合交流互补。《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則者八百岁。”这里的穷山即指巴蜀的邛崃山,说明黄帝建国在巴蜀。《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即伏羲氏)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开启了古代达州巴人、巴国的历史序幕。“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这些是最早将巴记录于文字的文献资料。同时,《楚辞•天问》也有“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的记载。根据这些文献,可以充分证明,巴山、巴人、巴人文化并非空穴来风,不是最近几百年近千年的说法,而是存在了几千年的真实历史。就是伏羲氏的巴族后裔群族(樊氏、譚氏、相氏、郑氏、巴氏、阿氏、巫氏等)中有一个叫务相的首领成了巴族共同首领,被称为“廪君”。他带领几大巴族从大巴山西汉水(即嘉陵江)顺江而下去寻找建国的宝地。找到一片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花香鸟语的地方建立起一座“夷城”,这就是后来的巴子国,即巴国。具体地址,据考古发掘和专家论证即今天的达州市宣汉罗家坝遗址。即把"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这也与《华阳国志》记载的巴国疆域变迁的范围大体一致。

公元前1099--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发动了灭殷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巴族参与了牧野之战,对商纣政权的覆亡和周姬王朝的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周王朝建立后,大封诸侯,巴也被周王室正式册封,建立子国,其首领称为巴子。巴国建立之初,既无固定疆域,又无固定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封侯以后,巴族原始性质的部族转化为有土有疆域有民众有封号的周朝子国。

春秋时期,与之接界的楚国野心毕露,向巴发动数度攻伐,由于攻势凌厉,巴国不得不向长江流域的夔州、巫山、川东一带迁徙,开辟新的疆土。战国初期,巴国的疆域"东至鱼腹(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即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之间,以川东地区为腹心的一个泱泱大国。正式形成"川东巴国,川西蜀国"的局面,合称巴蜀,即今四川。到战国中叶以后,楚国进一步向巴国大举进攻,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初期,巴国在湘西南、川东南和黔北的领土丧失。此后巴国的版图仍不算小,辖广元以东,奉节以西,陕西汉中以南,阆中遂州以北以达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形成巴族中的賨人(西汉名将冯琨冯焕等支族)和板楯蛮(助周武王伐纣的支族)至今的生息繁衍之区域,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的生活着,勤劳地开垦着,发展着自己的文化。

近几年发掘的渠县城坝(冯琨冯焕建立的賨国)、宣汉罗家坝遗址(夷城),可说是代表以达州为中心的巴人巴族地区土著人的新旧石器甚至更早时期的文化,其出土文物编钟和武隆土坎出土文物虎钮镦和以彭水、酉阳、沿河等地大巴山的许多巴人遗风,足以证明,以"达州"为中心的川东地区有着深厚的巴文化底蕴。

关于“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字面的解释是:在夏启的时候有一位叫孟涂的大臣,被派往巴地担任神职。即担任地方行政官员。如果以这种推论,那么在夏启的时候,夏对巴已经实现了行政管理,这说明巴不是国,只是一个部落。而“巴蛇食象”,有专家在《什么是巴蛇食象》一文中已经进行过详细阐述。其实“巴蛇食象”就是巴族中的蛇族吃掉象族,并不是蛇吃大象。《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到底是什么意思?《山海经鉴》一书中解读如下,“巴蛇食象”,巴人打着蛇旗,被以象为图腾的部族供养着,即象族,经过无数次恶战,巴族吃掉了象族。“巴人”是伏羲第九个儿子咸鸟的后裔,《海内南经》对巴族的存在方位写道,从大地东南角,往西看去的第十三个国家。巴人是青蛇伏羲之后,最初的族旗当然就是青蛇旗帜。“象”是虞舜弟弟虞象的族徽。因大象鼻长,正史称虞象为“有鼻氏”。《帝王世纪》说:“舜弟象封于有鼻。”“巴蛇”又叫“朱卷国”,《海内经》说:“有巴遂山,澠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巴人、巴人文化早先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和实物依据,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有翻秦岭南下说,有走嘉陵江顺江说,有湖北恩施说、有经山峡进入重庆说等,各执一词,彼此争论不休。本文试图探索巴人、巴人文化的起源在达州有无具备起源的条件和资格。根据达州的地理状况,结合自身和周边区域的旧新石器时期文化,以及气候条件,加上宣汉罗家坝、渠县城坝两个国家级遗址的相继发掘,证明:达州才是最具起源发展条件的地方。

二、巴山、巴人、巴族、大巴山几者之间的关系

在巴人、巴人文化起源的研究中,首先,要理清巴山、巴人、巴族、大巴山几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搞清楚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古人的迁徙方式;接着分析地理状况、行政情况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最后,那么就需要探索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文化对巴文化的支撑状况,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石器文化迁徙路线图。以上诸要素,达州基本具有清晰的脉络和坚实论证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专家在关于“巴文化研究”的论述里提出过,一个族群通过地域名称这种特定方式的命名,那么肯定是先有地名后才会有族群名称。也就是说,巴人肯定是先有巴山,后才有巴人。不仅仅是巴人,如陕西人、河南人、四川人、广东人,或从广东省分离出来的海南人,从四川省分离出去重庆人,这些由来都是因为所居住区域的地名而获得特定族群名称。

而为什么会存在大巴山呢?探源梳理,那就是随着巴族的不断向外发展,在围绕巴山之外形成了巴人聚居区和巴族文化圈,因此就形成了泛大巴山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巴山属于狭义,其涵盖范围很小,川东全部、川北部分和陕南、鄂西、湘西部分等区域。大巴山属于广义山,其涵盖非常宽,达到一千公里左右。其实从巴山、大巴山的涵盖范围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以巴山为中心,大巴山只是存在于秦岭以东、以南、以西延伸的三个方向,而在巴山以北却没有大巴山,那是属于汉江河谷地带及秦岭山脉。

为什么巴 山以北没有大巴山?这并不是人为疏忽。其实,这种现象也并不是无法解释,因为巴人的先祖迁徙是由北由西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口口相传中大家心中都具有这样的概念,以至于在早期不断繁衍和迁徙中就一直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进行,并且巴人一直是由北向南迁徙,在巴山以北的区域得名相较于巴山更早。同时,由于穿过巴山的四川盆地属于丘陵地貌,气候温和,越是向东、向南、向西食物链越丰富,获取生存物品也就更加容易。因此,在各种因素下也就造成了巴山以北没有巴族的奇特现象。

三、新旧石器文化时期古人的迁徙方式

在自然万物中,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以个人的力量很难征服自然,特别是面对猛兽和山洪、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缺乏自我保护的手段与能力。于是发展成群居,群居能够形成整体的力量来有效对抗自然和猛兽,同时达到更好繁衍生息的目的。因此,在新旧石器文化时期,甚至是更遥远的时代,人类的迁徙和生存都必须是以群体性或部落性的方式进行。一个由慢到快、由徒步到代步的过程。其中代步包括从驯化动物(比如马牛馿)代步到木车槽船代步到现在的汽车高铁飞机,经历的时间漫长久远而艰难曲折。可以说,人类从进化开始到全面进化成现代人的几万年几千年中,是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翻山越岭探索前行的巨大损失和未知的高风险,以及在荆棘丛林中高山峻岭中开辟道路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带来的极大生命危险,因此面对庞大的群体性迁徙,慢慢选择了由翻山越岭改为沿河溪行进,所以古巴人的迁徙多是沿着河流、壑沟、平坝进行。

四、地理状况和当时的气候条件

2014年万源作者靳庭江一篇《闲论巴人故里》一文中,曾经将大巴山的东部神龙架、中部巴山和西部的秦岭地形地貌做了详细对比,无论是秦岭还是神农架,它们都具有高海拔,山势陡峭、溪流沟壑泾渭分明的特点。虽然巴山同样具有高海拔,山势陡峭的特点,但是巴山与其他地方有着不同的是,有一条横劈巴山由西北向东汇入东汉江(嘉陵江)的河流及众多的分支,这为巴人先民进入巴山以南区域提供了一条天然而并不太艰难的通道。同时,万源(达州市下辖的县级市)虽然地处巴山腹心地带,但是这片土地却非常独特,属于三分水。一部分汇入流经宣汉县、达州市主城区的州河,一部分汇入流经通江县、平昌县的巴河,一部分是在紫阳县汇入汉江的任河(在万源市境内其中一段称为:大竹河,在城口县境内称为:仁河)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条横穿巴山的任河,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城口县、巫溪县和陕西省镇坪县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万倾山),经城口、万源,穿越巴山后,于陕西省紫阳县城南汇入汉江,全长210多公里。在七、八千年前,地球的气温相较于现在来说,要低很多,一群人要想翻越被大雪覆盖的神农架、秦岭、巴山,那是十分困难和艰险的。所以唐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他还继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古蜀时期,古秦岭根本就无法与中原进行联系。这也证明在新石器文化时期任河不但为巴人前期在穿越秦岭、巴山的迁徙中提供了一条天然稍微平坦的通道,同时也是一条非常安全和便捷的通道。以至于后来,经达州到陕西长安就有西米仓道、中汉中道和东荔枝道三条官道,至今有的路段还实实在在存在。在古时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万源市大竹镇等乡镇的船只就长期利用任河等航道往返达州、武汉、重庆运输物资。从气候方面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森林的大肆破坏大量的砍伐,特别是因人口的兴旺,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排放,地球气温也在不断上升。

五、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与达州的关系

诞生在四五千年前,巴人这支勇猛剽悍的民族,然而在2000多年前时,却神秘地消失了。其活动轨迹仅散见于《山海经》等历史史料、文献的点滴记载,怎么消失的呢?缺乏说明的物证。古代巴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灿烂文明? 位于川东北地区,地处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面积60多万平方米的宣汉罗家坝遗址的发掘,前期考古出土的700余件文物,揭开了云山雾罩的巴人文化神秘的一角。因此宣汉罗家坝巴人遗址是20世纪末国家考古重大发现。发现了一座被疑为巴国王陵的豪华墓葬,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界的震动。如果这个墓葬就是考古专家数十年来苦苦寻找的巴人王陵,则将是半个世纪以来巴人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成就。在这座距今约2500年的豪华墓葬中,出土了大批兵器、祭祀品、生产生活工具及巴人骨骸。中国考古专家多年来在巴山地区的苦苦探寻,正是希望找到这样一座巴人王陵,进而找到更多能破解巴人之谜的物证史料。

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1999年进行了首次发掘,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最深达2.75米,涵盖了两汉、周、商、夏、新石器时期晚期,截止2004年发现生活遗址区和墓葬区共2万多平方米。而从安康到达州宣汉罗家坝这一条线路上,不但发现有众多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并且还发现有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经过梳理,从安康市沿着汉江往上,其中在安康市周边发现有四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一处,这说明地处汉江边的安康市,不仅在新石器时期具有频繁的人类活动,并且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同时,在距离万源市较近的汉阴县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一处、在毗邻万源市的南皋县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两处、在紫阳县发现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一处,而在汉中市的南郑区龙岗寺同一地点不仅发现有旧石器时期文化,还发现有新石器时期文化,在汉中市西乡县发现有新石器早期文化,而这些旧石器时期文化和新石器时期文化都属于汉江流域
井溪镇位于万源市东南部,梁末隶属东关县,隋初隶属通州宣汉县,五代时期隶属明通院(目前城口县辖有明通镇,场镇位于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界边。)明正德十年隶属太平县(万源市旧称),民国3年隶属万源县,今属万源市。同时,井溪镇位于任河与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之间,是中河的源头,沿河而下百余里便是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从1987年第一次文物考察到目前,发现新石器时期石器共计11件、盐井一口(作者注:是否与新石器文化时期人类有关还待考证),而最近一次发现为2018-2020年。

在这些新石器文化中,特别是紫阳县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由于其位置正处于安康市至万源市之间,并且任河也恰好在此汇入汉江,再结合万源市井溪镇的新石器文化,这为当时巴人前期经任河迁徙到万源市境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而罗家坝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又属于晚期,渠县城坝遗址(西汉乃至更早时期),这更为达州市作为巴人、巴人文化发源地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巴人前期进入巴山以南绘制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至于为什么巴人前期进入巴山以南迁徙了上千里路,经历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而沿途却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生活遗迹,唯独遗存在宣汉县罗家坝有着大量的生活遗迹和墓葬?其实,我们可以从罗家坝的地理位置上来进行深入分析。

前面已经阐述过,巴山属于狭义,大巴山属于广义,巴山腹心地带属于喀斯特地貌,基本上是由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构成,而罗家坝则属于巴山的南部地区,属于大山与深丘地形的结合部,河谷平地比较宽,同时由于海拔较低,气候温和,物种繁多,无论是为动物生存还是人类生存,都提供了比较良好的栖息之地。并且罗家坝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又属于晚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提高,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改变,于是就形成了安居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一前一后的罗家坝遗址和接着的城坝遗址,它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巴文化堆积层。(正文5600字节)

文史资料:

1.“巴人传说”載《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作者段誉(中国先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巴族史探微》1989年4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作者周集云;

3.《巴族史》1996年天地出版社,作者管维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并兼任重庆市巴人研究会会长等)

4.“闲论巴人故里”2014年《达州网》作者万源靳庭江;

5.“巴人始祖后照传奇”2019年12月載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巴文化达州》作者市志办邓高;

6.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的发掘报道。

——向胤道于锦官城羁旅斋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wenhua/3417.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