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关注民生
投稿

记者眼中的2022|是怎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12-30 09:20:45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图片

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气象万千

——2022年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观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图片

12月27日上午10时,在位于陕西西安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电子显示屏上,天然气生产曲线跃上500亿立方米大关,达到500.6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建成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新华社

回首昨天,展望明天,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归根到底都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片
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样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开创和形成的。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艰辛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更加成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目标。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

后来,随着实践形势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我国进一步调整、发展和完善了对国家建设现代化战略性目标的提法。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打破了只有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

2022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讲话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百年前,一叶红船从浙江嘉兴南湖起航,播下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作为“红船精神”诞生地,嘉兴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望、嘉兴所能”,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保持全省第一、人口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连续3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平安建设实现“十七连冠”……

在江苏无锡,世界首台峰值运算能力超过每秒10亿亿次、拥有千万核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连续四次雄踞“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基于该系统的应用成果折桂“戈登·贝尔奖”,实现该奖项创办近30年来我国“零的突破”。从此,在国际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领域,中国拥有了独立话语权。

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图片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

如今,高速公路世界第一、高铁领跑世界、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世界十大港口我国占八席、航天员太空会师、“祝融”飞向火星……中国的现代化已远超孙中山先生当初的设想。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有明确的本质要求。

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是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发展目标,对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等关于我国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细化、深化,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2022年10月24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去10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巨大变化之一。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持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58%,可以说绿色转型成效十分显著。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负责人表示,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持续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鼓励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新时代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今,光明的前景令人期待: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图片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2年11月,在由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说,中国式现代化融合吸纳了世界上各种文明发展的有益经验,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致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地区冲突不断,世界经济低迷且逆全球化仍在发酵,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空前危机。世界还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据统计,世界近半数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5.5美元。世界面临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年来,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6%,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同时,中国一直在寻求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更好的互联互通,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目前,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共同发展,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若干国家和地区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2022年11月,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办。进博会广受欢迎、应者云集,彰显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典范。

面对新时期全球发展赤字,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11月12日,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深化国际发展合作,中国正式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

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来,中方积极团结国际社会,脚踏实地推进32项重要举措,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全球发展项目库不断扩容,合作平台不断增加。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各方互动更加频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造福世界。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理念主张,生动诠释了“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将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大对国际发展合作的投入,建好用好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将其打造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的重要平台,为如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田新元)

a533558db2abe57df6291f7367518283.jpg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news/6024.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