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关注民生
投稿

纾困特困行业,应“免申即享”

2022-04-30 15:03:42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多重挑战之下,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在实现“开门稳”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规模性疫情和散发疫情交织,导致不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特困行业纾困,相关政策不能慢腾腾、温吞吞,而要“应出尽出”“应快尽快”,尽量做到“免申即享”,最大程度增加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为特困行业纾困,是一段时间以来的政策焦点。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要抓紧把已出台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地方加大帮扶力度,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将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由5个特困行业扩大到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并将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90%。
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3到6个月的租金,对餐饮、零售、旅游等特困行业阶段性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出台23条金融举措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根据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的助企纾困政策近期密集出台,为受到疫情影响的行业企业雪中送炭,有力提振了市场预期。
稳经济就得稳市场主体。由于一些行业、企业在疫情防控中遭受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为这些企业纾困,已成为整个抗疫大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为这些企业“输血”,就是为了其在未来恢复“造血”能力。这既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固本”,更是着眼长远发展的“培源”。
为特困行业纾困,要聚焦靶点精准发力,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对于许多餐饮、旅游企业来说,现在最缺的是现金流。不少企业在无法正常经营的同时,租金、社会保险费还需按时交纳,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就要瞄准问题靶向发力,首先帮助企业解决现金流紧张的问题。企业只有先“活下来”,未来才可能“活得好”。
为特困行业纾困,要做好政策统筹,做到全国一盘棋。疫情期间,部分地区在防控政策上层层加码,一些高速公路“主动脉”中断,不少货运司机滞留在路上。物流整体速度明显变慢,导致不少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企业陷入困境。对此,交通运输部已经明确,要加快推广使用全国互认的通行证,确保统一格式、办理方便、足量发放。只有货运司机跑起来,交通运输行业的生产才能转起来。
为特困行业纾困,还要注重政策的普惠性、及时性和主动性,尽量做到“免申即享”。给困难企业提供帮扶,各地各部门都出台了不少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对政策知晓不足,有的政策需要企业提交材料申请。一层层的审批,既消耗了企业的精力,也降低了企业对纾困政策的获得感。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施企业画像、分类识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须填报表格、提交资料和来回跑路,只要“一键确认”就能享受到相关帮扶政策。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免申即享”政策的覆盖面,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为特困行业纾困,各地各部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助企纾困政策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之间差异较大,疫情防控形势也存在着时空差异。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把政策的工具箱用好用足,用更接地气的政策措施,为特困行业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出台政策的基础上,要建立完善督查机制,检查各地到底有没有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来给企业纾困。同时,提供更加畅通的渠道,让困难企业可以及时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反馈。只有以“钉钉子”的精神落实好纾困政策,才能真正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手抓、两手硬。[《半月谈》2022年第9期 半月谈评论员 何欣荣 周蕊]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news/4317.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