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关注民生
投稿

百年大党基层工作启示录(一) 凝聚基层力量

2021-07-05 07:14:35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支部建在连上”,凝聚基层力量

世界新闻网(北京)百年沧桑,山河巨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可以列出千百条理由,但有一条一定绕不开去,那就是对人民群众和基层工作的特别重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人民群众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历史。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我们党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巨大胜利。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信群众中蕴藏着无穷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基层工作是一个源泉,是一套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深入到工矿、农村、学校中去,广泛地开展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根,牢牢扎在基层,探索了一整套方法,建强基层组织,聚合基层群众,发掘基层智慧……她总能从基层获取源源不竭的伟力。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之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中国共产党把基层组织建在人民群众的身边,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带领群众、服务群众,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她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不封闭自己,总是根据基层的实际和群众的需求作出必要的调整。从建党初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重视对基层情况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本本出发,确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善于把基层的探索实践、群众的发明创造进行提炼总结,形成顶层设计和全国性政策,以适应新的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注重基层干部的培养和干部的基层历练,使他们成为推动基层工作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中国共产党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创办多所学校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中国共产党还以多种方式把党员和干部下派到基层,使他们接受历练,并坚持从基层选拔大量中高级干部。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对于基层工作来说,尤其如此。对照历史上的好作风、好做法,我们今天如何传承、如何发扬?我们是不是与群众的联系松散了,与群众的感情生疏了?我们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作决策多了,深入基层听实情少了?我们有没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派困扰基层了?我们是不是由于力量的壮大,就滋生出一种忽视群众、包办代替的思想了?诸如此类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基层工作是打江山、守江山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必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去汲取经验、智慧。

建党百年之际,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把党的基层工作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为此,半月谈基层治理智库策划推出这一组专题,从组织建设、价值取向、作风纪律、工作方法等四大方面,梳理党在百年奋斗中有关基层工作的一系列好经验、好传统,以此启迪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进之路。

图片

议题参与人员

议题策划:叶俊东


统筹审稿:周清印


组织实施:高远至/许中科


采访写作:半月谈基层治理智库课题组


编辑组稿:徐宁/原碧霞/范钟秀/孙好/赵一鸿

目录

组织建设篇之一:“支部建在连上”


组织建设篇之二:人民当家作主


组织建设篇之三:共产党员站出来


组织建设篇之四:既要打虎,也要拍蝇

  组织建设篇之一

“支部建在连上”

支部,是我们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我们党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保障。从“支部建在连上”到“支部建在楼上”,党的组织始终扎根基层,成为党领导基层工作、凝聚基层力量、带领基层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一光荣传统历经党史各个时期的不断丰富完善,已成为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

图片

吉林长春市西双河小区党支部成员在开会 颜麟蕴 摄

“党来到每个战士的身旁”

1925年,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首次将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为“支部”,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个支部”,中共四大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起点。而“支部建在连上”,则始于千里之外井冈山下的一个小村庄。
三湾,江西永新县一个万木苍翠、群山环抱的小山村。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率领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转移。1927年9月29日,部队抵达三湾时,5000多人马只剩下不足千人,失败情绪弥漫,一些人甚至不辞而别。
进村当晚,毛泽东同志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解决的措施。怎样把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的人民军队?毛泽东同志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认为,关键在于加强军队中党组织的建设。
在三湾村枫树坪,毛泽东同志向士气低落的队伍宣布: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团、营建立党委,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党代表……随后,还在整编后的一团二连建起了第一个党支部,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展了6名党员,人民军队“支部建在连上”的根本制度就此开创。

图片

油画《三湾改编》
后来,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几十年后,当年的连党代表、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支部建在连上,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各项工作的根基才能牢固,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了解这段历史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党便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每日都在的实体,党便来到了夜晚营地的篝火边,来到了每个战士的身旁。”

支部在一线,基层有力量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党建强基层组织、推动基层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党史上各个时期,“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和经验不断得到巩固、强化和发展,支部不仅建在军队一线,而且逐步覆盖更多领域、各条战线。
1999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辖区内的嘉兴大厦诞生了全国第一家跨行业、跨属地、跨所有制的联合党组织——中共嘉兴大厦联合支部委员会,8名来自不同企业的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这项创新之举,被形象地称为“支部建在楼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支部建设也在不断创新,形式更加灵活,形态更加丰富,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如今,“支部建在楼上”已是常规操作。除此之外,“支部建在项目上”“支部建在协会里”“支部建在社团中”等应运而生,有效提升了党在基层更多领域的战斗力。
这种战斗力在面临急难险重的任务时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脱贫攻坚、抗洪抢险……最危险的时刻、最关键的地方,总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挺立在前,带领党员群众闻令而动、勇挑重担。

持久的课题,仍需不断发力

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要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
面对这一重大的课题,我们可以从党的历史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工作如何领导?靠的就是基层党组织。在我国历史上,有“皇权不下乡”的传统,中央政府对于基层的治理依靠乡绅阶层来进行,而我们党早在苏区时期就打破了这一路径依赖,彻底改造了基层社会,取得了伟大发展成就。实践证明,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完善领导方式,使党的领导成为基层善治的坚强保障。
二是把支部真正建设成为战斗堡垒。覆盖面是领导的基础,战斗力是领导的关键。基层干部群众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在最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也发现,贫困村往往同时也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这些都说明,支部建起来还不够,关键是要履行责任,发挥作用。要着眼提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使党支部真正担负起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三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支部建设的路径和方式。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因此,群众在哪里,基层党组织就要延伸到哪里;群众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基层党组织就要搭建什么样的平台。当前,需要尤其关注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散落在商业街区、商务楼宇中的党员,以及流动性较大的党员,只有把他们聚拢在支部,才能使党的触角在微观层面直达经济社会最前沿。(半月谈记者 梁建强)

组织建设篇之二

让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在基层,“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共治体系。

图片

福建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玉源村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 魏培全 摄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建党初期,我们党就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探索之路。
1921 年冬,毛泽东同志在对安源煤矿工人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概念。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认为,“让人民当家作主”是毛泽东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终生追求的目标。
20世纪 30 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实施了广泛的民主选举,探索了民主监督机制。延安时期,由人民代表组成各级参议会制度,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在选举上,还创造了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写票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燃香烙洞法等。
李殿仁认为,这使边区不识字的普通百姓能充分享有民主,开创了世界上在没有立国建政、没有民主传统的地方实行人民民主的奇迹。
正因如此,1945年7月,与黄炎培探讨历史周期率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成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根基。同时,在城乡基层,居委会、村委会则成为实现群众自治的基本组织。

居委会、村委会成为基层自治中坚

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基层群众在其居住的地域范围内,通过选举形式组成村委会或居委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位于城市之中的居委会,率先实现破冰。1949年10月23日,杭州市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在上城区上羊市街诞生。随后,天津、武汉、上海等地,也相继建立居民代表委员会、居民小组等。虽然名称不一、规模不等、架构不同,但都带有鲜明的群众自治特色。
1954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正式颁布;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居委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审议通过,城市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有了完备的制度依托,迅速发展、完善。
农村地区,群众自治组织率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现。
1980年2月5日,广西宜山县合寨大队果作生产队85名群众代表围坐在大樟树下,从6名生产队的代表中差额选出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5名成员。
两年后,“村民自治”写入宪法;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审议通过,1988年6月1日起试行,村委会成为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制度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共计64.3万个,其中村委会53.3万个,居委会11.0万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基层自治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图片

农业合作社成员在村委会领取土地流转费用和分红 杨青 摄

基层自治与共治,努力再上台阶

党领导下的基层自治、共治体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总结党史上的成功经验,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要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统一起来。一方面,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要依靠群众自治才能很好地完成;另一方面,群众自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地统筹配置各方面的资源。把两者统一起来,是实践的要求,也是实践的成果。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制度,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支持群众自治组织更好地承担公共服务等职能。
二是要持续巩固基层群众自治的主阵地。数十万个居委会、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主阵地,要加强居委会、村委会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居委会、村委会自治机制;要以居委会、村委会为依托,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要增强居委会、村委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提供群众急需的养老、医疗、托幼等服务。
三是要不断拓展自治、共治的形式和途径。除了居委会、村委会,当前越来越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以及一些公益组织、社会机构,参与到基层治理之中,成为基层自治、共治的新主体、新力量。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需求,开辟更多途径,搭建更多平台,采取民主协商、购买服务等方式,把这些力量更好地统筹起来、发挥出来。(半月谈记者 高皓亮/闵尊涛)

组织建设篇之三

共产党员站出来

“我是党员我先上”“关键时刻站出来、急难险重豁出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具标志性的精神气质,也是我们党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重要力量源泉。
这份气质从何而来?这种力量如何传递?

“党员站出来”照亮前行路

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这份精神气质就已在锻造锤炼中。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彭湃、瞿秋白等为了信仰,视死如归,吸引一批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的进步青年加入党的队伍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通过改编军阀武装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一批优秀共产党员被派到各军担任党代表,他们以身作则,整顿军纪,迅速扫清了军中赌博、吸毒等不良积习。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屡建奇功,被誉为“铁军”。
长征中,红军干部团克服数量劣势,千余人的精干队伍专打恶仗;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共产党员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克服装备劣势,勇挫敌锋。

图片

铁人王进喜用血肉之躯搅拌泥浆(资料图片)
张思德、雷锋等党的好战士,或“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或将“螺丝钉精神”倾注在平凡岗位中。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已经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高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群众战盐碱、斗风沙;掏粪工人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校长妈妈”张桂梅豁出命来帮助大山深处的女孩放飞梦想……他们的故事震撼人心,激励无数人奋勇前行。

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哪里?

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达到了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感召带动群众的效果。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是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表现。共产党员的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人民群众看待党往往从党员干部的日常点滴开始。杨得志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及,红军队伍中谁是共产党员,大家都能猜出个八九。那就是看谁作战时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谁吃饭时往后靠,甚至把仅有的一点食品也让给别人。
延安时期,毛泽东、朱德同志带头开荒种菜,鼓舞了边区人民参与大生产运动的积极性。在艰苦环境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曾一度实行不发薪俸的制度,甚至在边区经济已经改善的情况下,日常用品仍是草鞋、背包、粗粮薄被。党员干部带头艰苦奋斗,让党的形象深入民心。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是对共产党员觉悟的有力考验。共产党员不仅要在平时当标杆、作表率,还要在困难时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自觉站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员、石油工人王进喜千里迢迢奔赴大庆参与大会战,他不顾伤痛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画面至今令人动容。
——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是检验共产党员成色的最重要的试金石。“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写在入党誓词中的明确要求,也是党在危难时刻考验党员、识别干部的重要方法。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恶劣条件下,空降兵某研究所所长、共产党员李振波以一句“跟着我”带头跳出机舱,率领官兵成功实施救灾伞降。

图片

参与疫情防控的党员志愿者 刘军喜 摄
如今,在重大考验中勇当前锋已成共产党员“标配”。他们带领群众战洪水、防疫情、化危机,尽显担当和风骨。

党的先锋模范何以涌现不竭?

共产党员先锋模范迭出的传统,是在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巩固、发扬而来的,同时也与我们党始终重视队伍建设密切相关。
一是严格入党标准,紧盯党员质量。党员虽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却应做“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一直注意提高党员的质量,这就使党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标准。在现行的党章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被明确地写入党员的义务中。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紧抓“关键少数”,久久为功。政党的成员数量不等同于战斗力,因此党始终不忘强化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早在1932年春,中共苏区中央局就开办中央党校,开展对党员的教育与训练。培训的内容,既有工作方法、形势政策,更有理论知识、理想信念等。我们党还特别重视思想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全体党员开展不同内容的主题教育。这些教育培训,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保障。
三是注重表彰奖励,形成强化党的精神引领的长效机制。党在工作中尤其注重培树先进典型,通过授勋、表彰、提拔、宣传等各种方式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实现精神上嘉奖、社会上优待、政治上关怀、舆论上倡导。党在选树先进典型时尤其注重“群众性”。自下而上、广泛推选的方式,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同时,党通过深入宣传典型事迹突出“示范性”,增强先进典型事迹的影响力、感召力,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半月谈记者 字强/张丽娜/徐宁)

组织建设篇之四

既要打虎,也要拍蝇

坚持不懈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正风肃纪反腐的获得感,是我们党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党在惩治基层腐败和约束小微权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

基层反腐,一以贯之

党在井冈山时期就非常重视基层廉政建设。1932年12月,中央工农检察部发布训令,号召“来一个大大的检举运动”。此后,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强化了对政府、群众团体、企业及财政部门的审计监督。
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这成为我党最早惩处腐败分子的法律条文。根据训令,查处了一批基层贪污腐化分子,其中有送法庭制裁的,有开除职务的,有给予严重警告、警告处分的。
延安时期,随着党员数量不断壮大,基层腐败问题有所抬头,出现了基层干部私用公款、私卖公物、擅自向群众借款、贪污群众粮食牲口等腐败问题。有的干部将破获赌博案的罚款据为己有,一文也没有登记;有的干部假造决算,假造报告,虚报人数而多领伙食费。
针对此,陕甘宁边区颁布《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规定,提出政务人员要公正廉洁,奉公守法,不贪污受贿,不腐化堕落,坚决惩处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和乱耍私情的腐败分子。
不仅制定法规,而且查处案件也动真格。陕甘宁边区司法部门在1939年至1941年处理的贪污案件就有上千件,其中许多是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群众因此送来“廉洁政府”的锦旗。
新中国成立后,基层反腐持续推进。尤其是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法律法规,为惩治基层腐败打下了制度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基层反腐持续走向深入。

从基层实际出发,精准反腐

基层腐败主体职级较低、单次涉案金额相对细碎,因此反腐更须注重精准化。如何精准化?就是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干部和重点事件。
所谓重点领域,主要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集中的领域,包括扶贫、集体“三资”、房屋拆迁改造、社保等;所谓重点干部,主要指县、乡镇、村“一把手”和主要领导及各种补贴相关经办人;所谓重点事件,主要是指对基层治理与人民群众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包括“钱”“权”“性”三方面。
早在革命时期,这样的防腐反腐方式就已开始实践。如针对重点领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统一的财政收支及公产管理制度,对于各单位、机关、学校的公共财产也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图片

纪检监察干部(右一、右二)在了解扶贫产业补助资金落实情况 黄孝邦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精准化的基层反腐方法运用得更加广泛。仅2020年1月至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69万个,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0.46万起,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点赞。
基层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问题,人民群众反映也十分强烈。针对此,2018年1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帷幕。3年多来,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近9万件,党纪政务处分8万余人。对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4.27万名村干部,全面清除出农村干部队伍。

把握关键点,规范小微权力

小微腐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必须持续地严打狠刹。总结百年党史经验,推动基层反腐不断深化尤须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基层反腐的重要取向。基层腐败不仅影响党的形象,恶化党群干群关系,也让群众利益直接受到损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这一论述十分重要,既抓住了基层反腐的关键,又指明了基层反腐的方向。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决不让其再祸害百姓;要紧盯党中央惠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政策落实,持续纠治重点民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只有如此,基层反腐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取得最大成效。
二是充分发动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为了巩固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必须吸引广大民众对于自己工作的监督与批评,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与缺点之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层的贪污腐败、不正之风,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最容易被群众察觉和发现。要把权力运行和资金使用等重要信息晒在阳光下,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要畅通信访、投诉等渠道,让群众便于监督;要积极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尤其是比较集中、恶劣的问题,让群众敢于监督、乐于监督。
三是重视制度建设,小微权力也要关进制度的笼子。基层反腐不搞一阵风、运动式,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恒抓下去,另一方面需要制度建设跟上来。基层腐败的直接原因,常常是事前、事中监管体制存在漏洞,如各类民生资金的管理和分配,一定程度存在信息不公开、过程不透明等问题,使得腐败官员极易通过对上谎报和对下瞒报,经手自肥、中饱私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决策监管、事后评估及预警机制,把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半月谈记者 乌梦达/徐宁)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这个声音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news/2668.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