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观察 > 世界印象
投稿

一起去看看新华社战地记者!

2023-11-09 09:22:52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听到手机导航提醒“前方即将进入拥堵路段”时,你也许会考虑更换路线。但有这样一群人,即使听到导航警告“前方非常危险”,依然坚定向前奔赴目的地。他们就是新华社驻加沙、拉姆安拉和耶路撒冷等地的战地记者们。

过去几十年来,一任又一任新华社记者在这片未远离硝烟的土地上,持续留下属于中国媒体的记录和声音。第24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巴以新一轮冲突也来到一个月节点,让我们听一听他们在战火中的故事。

c849e6c8f979f8bd121b7f4c01c378f4.jpg

新华社记者柳伟建在报道现场。视频截图

“10月7日早上6点,我被加沙同事电话叫醒。”新华社驻巴勒斯坦记者柳伟建对冲突爆发的场景历历在目。“远处传来爆炸声,很强烈。好像是武装人员袭击以色列了。”

“冲突爆发后,新闻滚动频率极高,死亡人数的变化、各方舆论战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轰炸让我们立刻投入战斗,作为战地第一线的新华社记者传回最新最快的现场报道。”他说。

446cf5ff134a5305b67e1f1e4783ced8.jpg

新华社记者王卓伦在报道现场。视频截图

当天清晨,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王卓伦在办公室阳台上记录了冲突爆发之初的一些影像。1个多月来,她多次前往加沙地带边境的以色列一侧。

“我每次想要用手机导航软件抵达这些地区时,都会被提醒前方非常危险。当我一次次赶到火箭弹袭击现场,总会有人主动前来交流,我会告诉他们,我是中国记者,我还会把中国立场解释给他们听,希望能够增信释疑。”她说。

4f095311b91b26102cadb0a9f7fa32ed.jpg

新华社记者陈君清在报道现场。视频截图

在以色列边境城市斯代罗特的山丘上,驻耶路撒冷摄影记者陈君清用影像记录下遭袭后的加沙。800米,是他能到达的离加沙最近的距离。

“炮声、战机、火箭弹、铁穹,在边境上空交织。铁穹刺破黑暗,在夜空中追逐着火箭弹,我的镜头追逐着铁穹。抵近现场,全面记录,是我的职责和本能。”陈君清说。

5e6ea605d9f1632949254d8644b4fea9.jpg

新华社记者萨那·卡迈勒(左)和欧胡德(右)在报道现场。

新一轮冲突爆发后,新华社驻加沙地带记者伊马德·德里姆利和家人被迫离开位于加沙城的家。

他说:“我和新华社所有驻加沙同事面对的场景难以形容,很艰难,(加沙地带)每天都会有人丧生,有住宅被毁。由于断电,没有燃料、燃气,我们只能用手动工具抽水,用木头生火,通信和网络也多次中断,这让我们感到‘与世隔绝’。”

即使这样,也没有人想过退却。

“作为记者,我们身在战区,既要有勇气,更要将职责挂在心上,因为我是中国的记者,是新华社记者,前往战区报道义不容辞。”柳伟建说。

投身战地报道,记者心中涌动的更多的是对和平的渴望。

651d5953be228dbadab053c28c6fae9d.jpg

新华社记者吕迎旭在报道现场。视频截图

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吕迎旭11年前曾常驻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11年后,她又来到以色列继续报道巴以冲突。

“我在加沙地带和以色列都有朋友。”吕迎旭说。“这次冲突爆发后,加沙的一位朋友带着家人逃到了南部地区,全家睡地铺,在隆隆炮火中自己做大饼,排队买饮用水。他曾跟我说起自己的感受,‘我们就像被判了死刑,只不过在等着执行’。”

“有位以色列朋友是个音乐人,这次他也被征召入伍。几天前他发来照片,穿着军装在弹吉他,眼里充满了忧伤。他们都是普通人,看到他们这样我很难过,希望早日实现停火,他们能够回家。”

这就是新华社的战地记者!肩担责任与使命,胸怀悲悯与大爱,他们勇敢、无惧,践行新闻理想,记录时代风云。

他们,一直在路上。(新华社 记者:柳伟建、吕迎旭、王卓伦、陈君清)

9003cf555c7f0d2b5264758d77348957.jpg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人民声音 关注行业焦点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new/9486.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