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的阳光照射在脚下错落有致的盐田上,卤水的颜色在阳光下变化,有经验的盐民能从风里辨识新盐的气息。这里是澜沧江-湄公河的上游,位于中国的西藏、云南交界。
河水向南奔流,穿越横断山脉,在干热的山谷向下深切。河道两边,却神奇地涌现了很多富含盐卤的泉眼。当地人这些泉眼称为“察卡洛”,也就是盐井的意思。
依靠源源不断的卤水,人们修建了世界都极为罕见的高山盐田。盐田位于山谷,用土木搭建,层层叠叠。加达村处在澜沧江岸边的台地上,格松江措从小在这里长大。
察卡洛的生活
今天,格松江措仍然在依靠盐田养育自己的下一代。男人修建盐田,女人负责晒盐、收盐,依靠盐田察卡洛生活的家庭保留了这种传统分工。

收盐的时机到了,格松江措的妈妈和妻子到山脚下的田里收集食盐。
格松江措家的女人们在盐田下方的棚架里穿行。结晶形成的盐柱,散发咸鲜的气息,当地人能够根据棚架下新盐柱的长短,判断棚架上方盐田的结晶程度,以决定是否要开始收集食盐。
澜沧江峡谷炽热的阳光,以及上游高原强劲而干燥的热风,催促了盐粒成型,也在催促着人生脚步。格松江措的妈妈已不能到田里干活了,收盐的事情全靠他的妻子扎西央宗。

修建盐田之外,察卡洛的男人们也负责修建世代相传的房屋。用盐田所得,建造出坚固、美观甚至华丽的房屋,是察卡洛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心愿。
察卡洛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格松江措和他的父亲希望装修老屋,让它变成漂亮的民宿酒店和博物馆。
晒盐的方式如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早已开始用抽水机抽取卤水,过去女人用木桶肩挑卤水的场景一去不返。格松江措和他的父亲制作了一对木桶,这是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他的祖母辈才使用过的工具。

格松江措的妻子决定试用这对木桶,亲身去感受一下村里上一代女人肩上曾经担过的分量。
“四千美岛”

澜沧江-湄公河奔流数千公里,在老挝和柬埔寨的交界地区形成了流域最大的瀑布群,利批瀑布。当地人早已学会如何与瀑布和险滩相处,捕鱼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
清晨,耀驾驶渔船,逆流而上,向河中央的一大片险滩奔去。他的目的地就是利批瀑布,这是当地传统的渔场。
每天,都会有渔民扛着竹笼,用渔网套住投入水中。隐藏在激流里的竹笼,是洄游鱼类的陷阱。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渔民,耀不仅熟悉每一处险滩,也了解鱼类活动的规律。

耀希望能抓住一条大鱼,他决定多放几个笼子。这里是澜沧江-湄公河比较宽阔的河段,旱季河水退落,河道上出现数以千计的小岛,当地人夸张地称作“四千美岛”。
每年两次,湄公河大量的洄游鱼类会穿越险滩,到上游产卵、繁殖,或者到下游觅食。附近的渔民早就掌握了鱼类洄游的规律,在这里等候多时。
耀三十多岁了,从小就学会了在险滩和瀑布中捕鱼。用竹笼捕鱼和下网捕鱼一样,需要耐心等待。渔民等待的时候越长,抓到大鱼的机会越大。

两个小时后,耀开始检查第一个竹笼。然而,眼下并不是鱼类洄游的高峰期,竹笼里收获的鱼很小。这多少让耀有些失望。
临近中午,耀决定离开渔场。他的家在附近的东阔岛上,距离岸边只有几公里路,但他并不急着回家。
耀在河岸附近设立了一个收鱼点,中午时分,渔民相继返回。耀会收购渔民手上多余的渔获,将它们拿到市场卖掉。

东南亚最后一片大面积的水上栖息地,最后一处大范围的瀑布险滩渔场,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内陆高山盐田——这就是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世界屋脊,流过高山峡谷,穿过湿热的丛林平原,流向一望无垠的海洋,它与我们近在咫尺,却又有些陌生。

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方一致同意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实施可持续开发和开展互惠务实合作。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人类文化多元并存、相互促进的世界大河。人们在这条大河的上下栖居,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信念。这是一条温暖的大河,是所有沿河族群共有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