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观察 > 全球零距离
投稿

联合国人权事务负责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应实施疫苗强制令

2022-05-02 09:05:31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菲律宾马尼拉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正在接种新冠疫苗。儿基会图片/Jake Verzosa

联合国人权高专巴切莱特今天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强迫人们接种疫苗,考虑实施疫苗强制接种的国家必须确保人权受到尊重。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21年12月8日就药品和疫苗获取问题举行研讨会。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在会上表示,任何疫苗强制政策都必须符合合法性、必要性、相称性和非歧视性原则。相关政策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实施。

疫苗强制令的人权问题

巴切莱特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采取强制接种疫苗的方法,重要的是要考虑这种措施的后果。“扩大疫苗接种范围,保护尽可能多的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当然具有最高的合法性和重要性。然而,在评估不同形式的疫苗接种政策的必要性、相称性和执行情况时,有必要将人权问题纳入考量,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巴切莱特强调说,任何强制接种疫苗的政策都离不开可获得和负担得起的疫苗。除非所有人都能真正、切实地获得疫苗,否则这种政策将不符合平等和非歧视的基本人权原则。同时,任何强制性的疫苗接种制度都需要有适当的灵活性,例如个人在医学上不适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她表示,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人们行使权利和自由或许是可以接受的,如只允许接种过疫苗的人才能进入学校、医院或其他公共场所。“然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强迫人们接种疫苗,哪怕一个人拒绝遵守强制性疫苗接种政策可能会带来包括适当的罚款在内的其他法律后果。在实施处罚时,这些处罚应该是相称的,并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

巴切莱特指出,只有在为达成令人信服的公共卫生目的时,并且只有当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较不具侵入性的措施已明显无法满足这样的卫生需求时,才可考虑采用疫苗强制令。

她说:“相关政策必须获得法律授权,实际使用的疫苗也必须足够安全和有效,才能实现这些公共卫生目标。适当的程序性保障,包括寻求合理豁免的权利和向公平和独立机构上诉任何形式惩罚的权利,既是法律上的需要,也是社会广泛接受此类政策的关键。”

疫苗不平等影响深远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新冠疫苗的机会一直非常不平等。截至12月1日,低收入国家仅有8%的成年人接种了一剂疫苗,而高收入国家则有65%。

巴切莱特表示:“正如秘书长所指出的,这是极不公正和不道德的,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新的感染高峰,以及最近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都是疫苗不平等危险的具体表现。像奥密克戎这样的新变异株更有可能出现在基本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这对每个人都构成了威胁。”

她说:“在我们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缺乏普遍和公平的疫苗获取和分配这一现状正在延长这场疫情。这是一场重大的全球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巴切莱特指出,目前看来,世卫组织的新冠疫苗接种目标,即在2021年底前让世界40%的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实现的可能非常渺茫。到2022年中期达到70%的目标也受到威胁。

她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未能进行足够广泛的疫苗接种,对人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疫苗不平等已造成第一波经济复苏出现巨大差异。发展中国家不仅远远落在后面,而且有进一步倒退的风险。

她说:“发展受挫威胁着我们所有人。伤害人民,伤害经济,伤害社会,并导致日益紧张的局势和冲突。忽视全球疫苗接种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威胁。”

巴切莱特表示,新冠疫苗是一项全球公共产品。我们需要紧急优先采取行动,消除所有障碍,包括过于复杂和限制性的许可程序,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接种疫苗。需要探索扩大疫苗生产能力的所有选项,例如自愿许可和技术转让、专利池以及知识产权的灵活性。

巴切莱特呼吁各国加紧努力,增加对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全球获取机制的支持,确保向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提供足够的疫苗。同时,应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国研究和交流,以增加疫苗的多样化生产。

她还表示,必须确保关于新冠疫情和应对措施的真实和及时的信息可以无一例外地传递至所有人,以便在疫苗可用时增加疫苗的接种量。“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审查和限制信息自由权以及自由和独立媒体的工作是非常有害的。”

巴切莱特表示,新冠疫情远未结束。除非每个国家的每个人都能在不受任何形式歧视的情况下获得疫苗和治疗,否则我们将无法阻止这种损害,也无法从疫情中恢复。

她说:“为此采取行动显然是每个国家义不容辞的人权义务。过去两年向我们证明了普遍的不平等和人权差距所带来的不可承受的代价。这也清楚地表明,只有人权措施才能使我们所有人都更安全、更强大。”

来源:联合国 2021 年 12 月 8 日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new/4322.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