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于当地时间10月16日晚间在北京圆满落幕。大会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宣言》,为各国描绘了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未来愿景和蓝图,并提出了加强国际交通合作的行动倡议。
171个国家的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为期三天的会议。大会共组织了14场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闭幕式,3场全体会议,1场部长论坛,6场主题会议,以及科学技术创新论坛和企业家论坛等。130余位交通部长、企业家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过视频交流、线下交谈、线上互动等多种方式,从民生、绿色发展、安全、互联互通、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政策对话。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图片 / 赵昀 | 大会现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大会开幕视频致辞中指出,目前,世界各国正处于一场交通革命的风口浪尖,需要合理的指导,而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对这场交通革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说,“在疫情影响下,约有1.2亿人陷入极端贫困,1.6亿人陷入饥饿,约1亿儿童的教育进程出现了倒退。与六年前商定的气候、海洋和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比,我们距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更远了。”
他警告说,气候行动的大门正在关闭,因此他呼吁所有交通工具脱碳,在2050年前实现全球净零排放。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图片 / 赵昀 |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具体而言,古特雷斯秘书长特别呼吁制造业大国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的生产,发展中国家则宽限到2040年;让零排放船舶成为默认的选择,并在2030年前投入市场,到2050年前实现航运业的零排放。他还呼吁各个企业从现在开始使用可持续的航空燃料,到2050年前实现每位乘客的碳排放减少65%。
在大会致辞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图片 / 赵昀 |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
各与会国代表表示,新冠疫情影响到货运和人员的流动,这凸显了交通运输部门在建设社区和支持生计方面的重要作用。大流行病导致人们纷纷失业和全球供应链中断,依赖旅游业的社区和国家的收入遭受重创。
连通性也是一个问题。目前,全世界仍有超过10亿人无法使用全天候道路,尤其是在特殊处境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在非洲,有70%以上的农村人口,即4.5亿人仍然使用不到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交通尾气排放与近40万人的死亡有关。除了人身伤亡和痛苦之外,道路交通事故还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在许多国家,这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


技术变革的积极影响
电动交通是一种具有韧性、安全、负担得起和绿色的交通方式,向电动交通过渡,可以改善生活并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共享单车和拼车到改善公共交通,以及越来越多地使用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动汽车和公交车,各个国家、企业和社区都在加速过渡到更环保的交通模式。
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副秘书长暨可持续交通大会秘书长刘振民表示:“现在,我们有机会通过创新和科技彻底改变交通。但这些新技术必须为所有人服务。现在我们有了解决方案,但我们需要全球通力合作,确保可持续交通运输成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目标的引擎。”
进展并不充分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例如,尽管有一些会员国已经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来解决航运和航空的排放问题,但目前的承诺并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温控目标。
各方回响
“合作是变革的关键”,欧洲投资银行副行长克里斯·佩特斯说,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需要政府建立可靠稳健的合作机制,加强各国政策协调,加强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民众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世界各国同处一个“地球村”,安危与共、休戚相关。要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必须关注各方需求。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图片 / 赵昀
大会主办方此次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3层设立了互动体验区,集中展示“复兴号”模拟驾驶、绿色机场、5G云代驾座舱、智慧驾舱、5G智慧港口、智慧邮局,通过模型演示、人机互动、模拟操作体验等方式,可以直观地感受中国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应用,体验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沙盘模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图片 / 赵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