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健康 > 健康新闻联播
投稿

风险社会:防范胜于救灾 !灾害预警机制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2020-03-04 17:48:53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20年2月21日,天津支援湖北恩施医疗队员熊素平在实验 室开展工作 杨顺丕/摄

别把小隐患拖成大问题

世界新闻网(北京)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面对疫情,各级政府在抢险救灾方面表现出的协调联动、全力奋战,赢得群众的认可和外界的赞赏。

长期以来,相比救灾的快速反应、高效应对,不少地方在事前的预警方面仍有一些不足,值得关注和反思:

——报喜不报忧。面对公共突发事件,一些基层干部和决策者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一些重大时间节点(例如两会或重大节庆时段)上报一些基层问题,会影响到整体社会氛围,自我“屏蔽”掉一些内容。“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顾大局,实际上,容易把小隐患拖成大问题。”辽宁省委党校教授钟宪章说。

——隐瞒不报。在矿难、火灾、洪灾等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些基层政府倾向于瞒报或不报死亡、受灾人数。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毕德利指出,出现这种情况,与地方主要负责人有着直接关系。《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等级,作出了不同追责规定。“一些地方主要负责人在考虑公共突发事件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把苗头性的事件按住不报,有可能是对自己的治理能力过于自信,也有可能恰恰相反,是本领恐慌,报上去怕暴露自己能力的短板。”

——层层上报,应对迟缓。目前,一些领域的预警机制在程序上缺少透明性,造成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工作难以有序、规范、迅速完成信息上报和信息反馈。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兴杰认为,部分领域条块分割现象较为突出,自下而上的信息报送和自上而下的决策反馈之间存在较多层级,反馈机制存在“时滞”问题,造成一些应对措施不够及时。

——防控风险意识较弱,信息研判能力不足。受访专家学者都谈到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专业性”。他们认为,特定领域的公共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需要听取具备充分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既有利于排除杂音,为抢险救灾节约时间,又有助于准确判断形势,查找症结所在,科学因应施策。

2020年2月12日,法国科西嘉岛发生山火

“有时候,存在外行领导内行问题。一些部门负责人并非相关领域专家,面对公共突发事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出的决策要么南辕北辙,要么延误时机。真正的危险是没有意识到危险,或对危险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决策失序,容易出问题。”毕德利说。


东部某地一位长期在卫生防疫系统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出现公共突发事件后,专家和相关决策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造成预警和决策不够有效的重要原因。“有时候相关部门到一线去检查防疫工作,真正了解情况的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靠不上前。他们的声音听不到,怎么科学决策?”他说。

做好风险预警

理论界认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在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后,一个国家将进入到“风险社会”。风险的产生不仅来源于各种自然灾害,还来源于社会发展本身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风险社会’并不是危言耸听,它实际上代表的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一方面世界产业转移,把一些外部风险带入我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社会运转过程也会产生各种风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正是这些风险中的一种。”孙兴杰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对公共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从多方面对其加以完善。

首先,依托庞大的专家系统,迅速准确判断形势,形成预警。孙兴杰说,在错综复杂的公共突发事件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应当依托强大的专家系统对当前事件形势、未来发展态势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对下一步政府如何决策、社会如何应对、公众如何防护提出权威统一的建议。“以专家系统的专业性、权威性,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减少公众恐慌情绪,更好处置和应对危机。

其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媒体的作用,做好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毕德利表示,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应最大限度动员各类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力量。一方面,通过舆情系统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好预警预报;另一方面,在灾害发生后,通过社会组织、新闻媒介等力量,快速实现对事件的广而告之,提醒公众做好防护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及时、有序参与事件处置或险情应对。

再次,明确信息报送程序,简化报送流程,完善预警制度,强化反馈机制。钟宪章建议,应结合不同领域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强化完善信息报送和预警制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信息报送程序,形成明确严密的责任落实、渎职追责等管理程序,对失职渎职者进行严肃追责;另一方面,减少信息报送层级,压缩层层报送时间,完善预警反馈、发布机制。半月谈记者孙仁斌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jiankang/1025.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南充基地 证字第RS20230602014号 民航通(无)企字第0415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 蜀ICP备200007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