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网
| 注册 退出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财经 > 创富故事
投稿

坑人的“网红景点”越来越多?网络“滤镜产业”该整顿了

2021-10-19 10:45:23 来源: 世界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到网上推荐的小众“网红景点”,照片中酷似某著名景点一样优美的画面、舒适的光影、惬意的表情,你会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当自己兴冲冲跑到现场一看,“就这???”不少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大呼上当。

近日,小红书因“滤镜景点”事件持续发酵被推上风口浪尖。10月17日,针对有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笔记,观看者实地探访后产生较大落差的话题,小红书通过官方公众号向用户道歉,并反思对用户决策提供的多元信息不够充分,承认存在部分用户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并表示将尝试推出“踩坑榜”等产品。
“网红景点”套路深,莫要太当真。有些“网红景点”,一开始籍籍无名,但加上各种滤镜后,似乎便有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气质。大多数“网红景点”,是景区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滤镜过度美化景点,或通过社交平台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去年湖南一网红“天空之镜”景点就曝出造假拍摄事件,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2万元。
坑人的“网红”景点一再被曝光、处罚却仍有模仿者前赴后继,甚至还越来越多,是“唯流量”思维在作祟。流量就是利益,不仅商家趋之若鹜,一些普通游客无意中也在推波助澜。可以说,一些“网红景点”的虚假繁荣,离不开游客们的“打卡”旅游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滤镜。当游客们的眼球被网络上美轮美奂的“网红景点”画面所吸引时,大部分人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视觉上的“好看”展开,前往“网红景点”打卡,复刻、模仿出类似照片,再分享至社交平台,即为大功告成。甚至有时候人们已经发觉上当,却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不惜千方百计用软件修饰出一张美图,去自欺欺人。
当“网红景点”推动的打卡式旅游开始流行,能否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成为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旅游景区更深层次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就会被掩盖,浅薄虚假的“网红景点”就会大行其道。此刻,我们应该反思,难道我们旅游的初衷就是一张加了滤镜的照片?
旅游业的稳固发展,最终拼的还是产品与服务。就像西安大唐不夜城,虽也是“网红”地,但是以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才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绝非是滤镜所能带来的。滤镜包装出来的“网红景点”,是“一锤子买卖”的短视行为,注定不会走远。更重要的是,一味追逐此类虚假繁荣,可能给当地旅游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让那些诚实经营的优秀景点成为牺牲品。因此,对于名不副实的“网红”打卡地,只凭社交平台的“软约束”还远远不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新现象、新问题,积极介入,主动出击,对虚假包装、夸张宣传等违规违法行为予以打击。
说到底,不加滤镜、纯天然,才应该是我们推崇的“网红”地!(半月谈 王静)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本文地址:https://www.sjxwnet.com/caijing/3304.html 责任编辑:张春
更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世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世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三组广告 模板库 共展蓝图
关于我们 | 世界观察 | 新闻 | 世界娱乐 | 世界书画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19-2025 世界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蜀)ICP备200007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蜀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61